
3月29日下午,随同武冈市原史志办主任肖时升等先生,参观了武冈市名胜法相岩。
法相岩,在武冈市法相岩乡,西距市区约2公里。原名宝方山,因地处资水之滨,又称资胜山。旧为武冈十景之一,曰“法相洞天”,历为武冈名胜。自唐宋以来,这里又成为佛教活动的圣地,佛门僧众在此修庵建庙。
佛经《大乘义章》中云“一切世谛,有为无为,皆称法相”,法相岩名称即缘于此,它体现了佛门对这块风水宝地的厚爱。
法相岩与省重点申学武冈市二中仅一墙之隔,放了学的高中学生问三三两两在公园里看书,交谈。
法相岩系典型的石灰石溶岩地质,地下溶洞密布,显露于外的洞口多处,最著名者有八洞,名栖真、上屏、太保、朝阳、迎阳、芙蓉、隐仙、花乳,各依其形貌而得名。
溶洞的人口处多有厅室,其大小不一,形貌各异;洞内穴道迂回曲折,交织连贯,呈现出洞中有洞,洞外有洞的奇观。
洞顶钟乳倒悬,甘泉滴滴;地面石笋林立,千姿百态。有名的景观达40余处,其中尤以“石马恋槽”、“五蛇出洞”、“玉女妆台”、“珍珠宝塔”、“瞻花楼”等景更是引人人胜。
因天快黑了,主人带我们来到洞口,并未进洞观看。有的洞口用玻璃钢封死,防止有人跌落进去。
明代岷藩雪峰《题宝方山》诗云:“惟信人间有洞天,宝方真是不虚传;龙蟠怪石昂头角,蝠饮甘泉养霄年;六月芙蓉生玉笋,三冬花乳长金莲。”把法相岩溶洞的美景描绘得维妙维肖。
肖主任是武冈市的活字典。据他介绍,这些溶洞不仅各洞相通联贯,而且与远在武冈城北五里之外的同保山溶岩相通。同保山之仙院庵,传为吴越上将范蠡之女修炼处,后世建为佛庵。与法相岩相距十余里,其间穴道迂曲相连,堪称奇迹。
法相岩的文物古迹甚多,其中以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在各溶洞石壁上和孤突挺立的石峰上,现存宋至清代的石刻题诗、题词80余方;其内容有佛经偈语,溶岩、石峰题名,名人题记和游客题诗等。
其中《金刚经》偈语、八洞题名、“碧玉簪”及明代岷藩雪峰等人的题诗,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资料价值。
法相岩不仅溶洞奇妙,石刻丰富,而且环境幽美。景区内山势平缓,奇石错陈;青松翠竹,古樟银杏,遮天蔽日;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石峰林立,是一片绿色植物王国,真令人兴叹。
肖主任说旧时这里有法相古寺,晨昏时节,繁星点点,木鱼声声,清音远闻。古人咏法相岩留有很多诗:
“一泓静渡云根水,八隙潜窍洞口天”,
“野寺藏诸洞,云深岩窦开;夕阳看不足,勾引客重来”
“伏日来寻七洞游,洞门萧爽似清秋”、
“玉乳倒垂青藓湿,丹房空闭白云留”,
“别洞松萝淹白日,上方钟罄发孤烟”......把法相岩幽美的环境风貌和游客们流连忘返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读之如临其境。
法相古寺尚未恢复,作为历史名寺,但无舍早已将其收入《湖南佛教寺院志》一书了。今日亲历其境,别有一番滋味.
法相岩景区现已辟为公园,成为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园内苍苍古木与新造园林相映成趣,尤其是太保、迎阳二洞前的几株千年古樟,主茎围长5米有余,通高30余米,浓荫蔽日,覆盖面各达数百平方米。
公园中央,有解放后修建的革命烈士陵园和纪念塔。2004年市政府重修,庄严肃穆。邓小平等同志率领的红七军曾攻打武冈城7天7夜,红军战士牺牲500余人.
纪念塔没有请任何名人题塔铭,全系印刷体书写,简朴大方.我们在黄昏中拍了两张照片。
站立塔旁,武冈市区的亭台楼阁,烟火万家,尽收眼底。
东面系武冈二中校园,这里是原黄埔军校二分校校部。李明颢将军曾任二分部主任,法西岩园内有他下榻的四合院,在园西绿荫丛中.据说从其居下溶洞大厅,可直接进入二分校校部。即使敌机狂轰滥炸,也无可奈和。
法相岩古木扶疏,房舍掩映,花草飘香,书声朗朗。1959年,法相岩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法相岩进行保护和管理。该处的文物景点已逐步修缮和恢复,现己开辟成公园,门票仅收1元.
法相岩园子不大,建筑也一般化,但人文历史丰富,典雅秀丽,我很喜爱它的幽静气氛.
在苍茫暮色中,以闲适轻松的心态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也算是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