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著名散文家叶梦老师本人同意,我转发叶老的精美文字和精美图片
——————题记
我按照清代的武冈州志书中的一个古城图,按图索骥寻找过去皇城的辉煌。
济川门实际上还只是内皇城的一个城门,内城门尚且如此坚固威严,可见当年的外城门是何等的了得。穿城而过的渠水自水西门流入穿过五座古桥往东水门而去。穿城河流过五座古桥,分别为化龙桥、骧龙桥、攀龙桥、兴龙桥和游龙桥。所谓五龙不出城就是指这五座桥。

今天我和散文家刘志坚小说家马笑泉一起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游荡。他们两位防备在这里求学和工作过。品位古井古桥古街就有了向导。再走了一遍定市街,不错,以前的街面是卵石街面。现在改为水泥路面了
定市街口
入街口,灯笼铺子的对面的纸烛铺。纸烛铺的隔壁是纸扎铺,屋子里还有好几个扎好的灵屋。鬼节邻近,这几家的生意都不错。(图:香烛铺)
走到街的尽头,掉头走放生街。在这里,发现剃头铺子很有味道,就拍了镜子里的理发师。
还意外发现一个蔑匠,他正在刮蔑,他的窗外就是资江河。他自己破蔑,织垫子,是粗蔑垫子。这个行当还能够存在多久?还有人睡蔑席啊?
在放生街尾上我发现这个镜头不错。

在妙尼寺南,我们还特意采访了一户人家,一个院子,青瓦大屋,有一亩多院子,全部是盆景花木。堂屋里挂满主人自己画的工笔画和书法。多雅的一个老人!他给自己的园子取名勤园。
武冈人家-勤园
我拍摄的旱西门实际是原来的庆成门。西边还有水西门和清渠门,,南边有熏和门,东南角有大平门。东边有水东门和迎恩门,外城的南边竟然没有城门,只有雄据左右的大小两个炮台,内城除济川门之外还有一个小南门。攀龙桥是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修缮的古桥,古老的桥面的石阶缝里长出了荒草。这样的桥梁,不是宋代的就是明代的。
我想:要是近代没有把武冈古城的破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没有问题的。对于过去的古城原貌,我只能够从同行的散文家刘志坚强先生的回忆里复圆。五十多年前他曾经在此地求学。
在我看来:武冈是一座宝城,充满诱惑的古城。使我牵挂的古城楼、小街、古井、古桥、灯火明灭的小街、让我享受怀旧的盛宴。当然还有给我的舌头留下美好感受烤铜鹅、卤菜、米粉、杯子糕、阴米粑,懒豆腐……
因为有好吃的,这个地方让我感觉亲切。
武冈古城俘虏了我的胃,俘虏了我的心灵。面对武冈我只有缴械投降了。
清晨,走出宾馆大门。拍下了晨曦中的济川门。
我站在骧龙桥上,太阳挂在柳树的枝头。
直奔旱西门。
在西直街口有很多卖菜的,新鲜的鲜姜,漂亮的豆腐,都入得我的画。 透过厚厚的城门洞,太阳就在西直街黑色的屋顶上升起。

再去去梯云桥。梯云桥是观日出的所在,桥栏的两边站满了老人,他们在凉爽的河风里交谈。这样的场景很让人感动。
日出已经有了尺把高了,面对太阳。镜头里两岸的屋宇成为灰色的背景。江流是主角,它的亮色开始改变世界的颜色,和中间的倒影也同样的热烈。

梯云桥上看日出
我偏爱日出和日落的一切色彩,只有在这个时候,光的魔法会给我们很多捕捉妙图的机会。
我转到桥头,看见一个卖杯子发糕的摊点,夫妻俩一个做,一个卖。生意很好,这一锅没有出来,就有一堆人在等候了。老板叫罗光明,长相朴实厚道,夫妻简直像兄妹,他八十年代就从蔬菜公司下岗了,做杯子糕已经做了20年了。 阳光照在这个发糕香气环绕的摊子,一切都是那样温馨。锅盖一揭,热气四处飘散,金色的阳光在把人和雾气都染成金色了。

揭开盖子后用筷子插一下,看熟透了没有

我建议老板:以后开发旅游了,你们就开一个店面叫“罗光明发糕店”,他憨憨地笑了。杯子糕甜而香,好吃。
吃完杯子糕,到对面的南门口米粉店吃米粉。十一年前我在这里吃过一碗粉。从此,这样的米粉成为我想念的一种美食。朋友们看了我描绘的武冈米粉都垂涎三尺。想念米粉成为我再次来武冈的理由之一。
作为国营的米粉店能够存在到今天实在是一个奇迹,老牌子的“南门口米粉店”是一个老字号,它不但一直生意兴隆,店员居然还有奖金发。
我走进店堂,发现后面有一个很大的米粉作坊,一口很大的锅热气腾腾,一个机器里吐出的白粉丝落入锅里,马上用蔑做的大漏斗捞起来,放到一个清水池子里冷却。作坊后面屋子里有一眼井。井水被抽上来做米粉。因为这口井,这里的米粉特别好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