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武冈新闻紧扣民族民俗特色 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紧扣民族民俗特色 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红网 小武 2015/1/4 8:53:57

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邵阳建成“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如何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经济产业支柱,是全市上下当前和今后面临的紧迫课题。我们认为,紧扣民族民俗特色,打造旅游产业精品,是邵阳发展旅游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一、邵阳发展民族民俗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

地处湘西南的重镇邵阳,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山河钟灵毓秀,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境内少数民族众多(43个),各种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辉映,为发展民族民俗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一)境内十分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为发展民族民俗特色旅游提供了高质量内核。邵阳境内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经济民俗文化资源、社会民俗文化资源、信仰民俗文化资源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民俗村寨分布较广。全市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2个,主要分布在城步苗族自治县、绥宁县、隆回县、新宁县、洞口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清溪村、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新宁县麻林瑶族乡麻林村、洞口县那溪瑶族乡白椒村等列入了全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绥宁寨市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并采取有力措施对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镇清溪村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丹口镇蓝玉故里、长安营乡宝庆二府旧址,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苗寨古建筑群、黄桑苗族乡上堡古国、联民苗族瑶族乡江抱村蓝氏家祠、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花瑶古寨等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进行有效保护。此次全省推荐 “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活动,我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大寨村、绥宁县上堡村、隆回县崇木凼村榜上有名。二是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邵阳处于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巫傩文化交汇板块,蕴育了苗侗文化、花瑶文化,特征鲜明,风格独特,韵味无穷。这些民族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民俗、建筑民俗、饮食民俗、娱乐竞技民俗、宗教民俗、婚嫁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正在成为我市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中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线。如苗族“六·六”山歌节、“四·八”姑娘节、庆鼓堂、瑶族“讨僚皈”等民族节日古朴神秘,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等民族建筑独具匠心,苗乡油茶、黑米饭、万花茶、侗族酸鱼等民族饮食风味独特,苗拳、高脚马、板鞋、押加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丰富多彩,拦门酒、对山歌、抢新娘等婚恋习俗传奇神秘,花瑶挑花、苗族银饰、侗族侗布等民族服饰绚丽多彩,花瑶呜哇歌、苗族嫁女歌、侗族大歌、八侗瑶山跳鼓坛等民族歌舞多彩多姿,我市因特定历史时期甚至还有异域民族民俗特色—即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文化精彩纷呈。三是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厚重。邵阳历史悠久,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文物遗存较多。现登记在册不可移动的文物172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长安营“宝庆二府”、魏源故居、蔡锷公馆、贺绿汀故居、塘田战时讲学院、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等影响深远。历史名人文化厚重,有唐代以史咏诗第一人胡曾、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明朝开国元勋蓝玉、“睁眼看世界”先行者魏源、护国将军蔡锷、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享誉中外。

(二)境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民族民俗旅游提供了最佳生态环境。邵阳境内高山、丘陵、岗地、平原等各类地貌兼有,湖南四大水系之澧水、资江均发源于城步苗寨,森林覆盖率达57.11%,林地面积1900多万亩,是湖南四大林区之一,草山面积居全省首位。既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之魂”之称的山之良者—崀山,也有南方呼伦贝尔之称的高山苔地草原—城步南山,还有中国道教六九福地之称的武冈云山,更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神奇绿洲的绥宁黄桑。全市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1个4A景区、7个3A景区、4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并结合自然资源修编了《邵阳市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专项规划》、《邵阳市“十二五”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各县市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大部分重点景区已经编制了建设性详细规划。

(三)境内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发展民族民俗旅游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上瑞高速、二广高速、邵衡高速、包茂高速、洞新高速、邵永高速、邵怀高速、洛湛铁路等多条交通干线汇集邵阳市区,26条省道在境内交织成网。八县一市三区的县、乡、村干道也正在进行改造升级,水泥硬化道路不断延伸。娄邵铁路扩能改造、怀邵衡铁路、武冈机场、武靖高速的开工建设,加上即将通车的沪昆高铁。邵阳正成为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为旅游景区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民族地区服务接待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星级饭店57家,其中四星级4家;旅游家庭旅馆128家;旅行社达到了44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4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4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和星级农家乐50家。

(四)境内精彩纷呈的民族民俗文化为发展民族民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国际看,世界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且增长速度呈几何数字增加,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旅游新兴市场;从国内看,我国大规模的旅游趋势已经形成,带薪休假正成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共识。湖南乃至邵阳以其特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正成为国际国内游客热捧的焦点,游客人数持续增长。特别今年以来,我市以“奇美邵阳”为总体形象,先后成功举办城步南山六月六山歌节、绥宁四·八姑娘节、2014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大湘西年会等,全市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升温。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市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14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6亿元,旅游景点新秀新宁崀山旅游景点跻身全省三甲名列。特别是城步苗族自治县依托南山牧场、杨家将文化、宝庆二府旧址、十万古田等民族民俗特色,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今年1-10月共接待游客65.8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预计占全县GDP的9.2%。在今年“十一”黄金周,该县就接待中外游客10.19万人次。

二、制约邵阳发展民族民俗旅游产业主要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够。就全市整体状况而言,目前对发展民族民俗旅游产业从上到下仍存一定的认识偏差。一是“政绩观”偏差。目前的考核评价指标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是紧密挂钩的,普遍认为抓旅游投入大、见效慢,短期难以出政绩。与其拿出资金用于景区建设,还不如用来投资民生工程,发展工业,搞活农业,既增加财政收入,又能快速出政绩。二是定位偏差。全市拥有丰富的山川、河流、森林、民族民俗资源,但却没有定位邵阳建设重点为宜居宜游城市、特色旅游城市。三是落实偏差。多数规划停留在纸上,讨论在办公桌上,局限在地区内。比如说景区公路建设,在建设之初,就没有进行很好科学规划。各县市区旅游、文化、文物、民宗、财政、国土、建设、公路、林业等部门综合协调乏力,难以从全局考虑问题,更不能从建设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圈高度长远构思。四是培训偏差。全市职业培训机构办班很多,却没有像模像样的旅游类培训班,没有培养出一批本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导游,从事导游行业的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并没有把邵阳美丽、独特的风貌展现给游客,导致游客辨识力和回头率不高。

(二)区域瓶颈突出。全市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多处于老、少、边、穷地区,景点分散,交通不便,游览耗时较长,基本上是“短、平、快”景点,吞吐、吸纳游客能力较弱。体现三大短板:一是交通短板。主要是旅游公路建设差,标准旅游公路、专线旅游公路建设几乎为零,景点通道粗制滥造,没有特色、没有趣味,加之路线太长,来回奔跑成本高、耗时长,难以吸引旅游回头客。二是景点短板。景点建设跟不上需求,配套设施无法满足需求,文化展示没有平台,民俗风情展演难觅踪迹,尤其是民族风情表演队伍极其缺乏,仅有的几支表演队伍也因价格昂贵,沦为仅为专家学者表演的“贵族享受”,一时半刻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住宿、吃饭、娱乐、休闲等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有的游客甚至说:“一次没去,后悔一世,去了一次,一世后悔。”三是季节短板。部分景点受到季节性制约,并形成恶性循环,客商不愿投资,游客受制于时令,景点变成 “零散放养型”。

(三)专业人才匮乏。“景点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而全市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服务、开发的规范性、专业性明显不足。特别是懂民族民俗方面的旅游专业人才基本没有。据统计,全市原有专业导游250余人,目前只剩100人左右在邵阳从业。

(四)旅游开发乏力。挖掘整理开发民族民俗资源用于旅游发展的力度不大,部分景区、景点遭损坏,无人问津,一些珍贵的民间工艺品技术后继无人,且当前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产品档次低、效益差,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特别是开发优秀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严重缺乏。

三、推动邵阳民族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和分析,结合境内民族地区实际,为加快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打造邵阳旅游产业精品,早日实现建成“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必须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认识,着力营造发展民族民俗旅游氛围。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对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认识,要把发展民族民俗旅游提高到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当地人文资源的传承保护,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交流高度来认识,进一步营造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氛围,统一协调解决民族民俗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引入机制,着力解决民族民俗旅游的资金。采取有力措施,重新整合境内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景点,引入市场机制,以全市所有旅游景点评估入股,组建邵阳市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公司,进行民族民俗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包装宣传和资本运营。各县(市、区)景点可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各自亮点,形成串联式旅游景点。同时坚持自筹资金与招商相结合,顺应国际国内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引入股份制,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利用几年时间进行资本运作,打造我市旅游上市基础,逐步将我市旅游形成产业推向资本市场。

(三)科学规划,着力整合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一方面要高起点规划。根据民族民俗特点,市辖三区与东部可定位为休闲旅游区,重点打造资江两岸景观并延伸到新邵;新宁、城步、绥宁、洞口、隆回等县则以崀山为龙头,牵手城步南山、武冈云山、绥宁黄桑、洞口罗溪、隆回虎形山等民族地区,打造生态、民族民俗探奇旅游区,实现“一县一特色、一乡一景点、一村一民俗”。另一方面打造民族民俗旅游名片。挖掘、整理、开发优秀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拓展民俗文化内涵,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少数民族建筑、风俗及特定历史大事件,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借文艺、网络等现代媒体,打造新旅游名片。

(四)重点突破,着力建设各县市区旅游骨干项目。发展旅游是个涉及子孙后代的朝阳产业,我们各县市区要抱着功不在我的理念,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毅力,因地制宜,围绕各自特色旅游资源,制定旅游发展的近、中期目标,重点突破,打造各县市区旅游骨干项目,进一步把我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城步苗族自治县以苗族民俗、八十里大南山、两江峡谷等为重点,优化升级景区道路建设,拓展旅游新产品开发和民族民俗特色游,在县城巫水河畔建设一个集游、购、娱、玩为一体的苗文化园;绥宁县以上堡古国、寨市古镇、黄桑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好景区公路,丰富民俗表演和侗文化内涵,开发侗族特色旅游新产品;武冈市则以古城文化、云山为重点,建设好古城风情、民俗商业街,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武冈饮食文化作为主打品牌,把云山打造成道教六九福地的宗教旅游景点;新宁县以世遗之魄宝崀山为重点,开发自驾游、驴友游等自由游产品,深度挖掘整理与之有关的传说、历史人文为崀山旅游服务,将世界自然遗产的风貌原汁原味展现在大家面前;洞口则要以罗溪森林公园为中心,建设优质旅游公路,规划完善景区设施建设,要在洞口塘一带打造一个以抗战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园;隆回则要以虎形山花瑶文化、伊斯兰文化为重点,在现有水平上,进一步延伸民族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的产业链,开发具有异域特色的伊斯兰文化特色产品,展示民族特有风情;市辖三区及新邵可依托资江、邵水大力建设好沿江风光带,开发水上乐园等项目,大做水文章等等。全市按照各县市区景点分布和布局,统一科学规划,打造邵阳市民族民俗生态旅游圈,将各地的特色景点联成一串,真正把“奇美邵阳”展示给中外游客。

(五)激活特色,着力打造民族民俗文化活动载体。依托民族传统节庆日如城步“六·六”山歌节、绥宁“四·八”姑娘节、隆回金银花节,准确把握节点,激发民俗旅游活力,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一是展现传统民族民俗表演,将花瑶呜哇歌、贺郎哭嫁歌、侗族侗歌、八侗瑶山跳鼓坛等民族歌舞推上舞台,实现表演形式大众化、市场化。二是推出民族特色食品,把苗乡油茶、黑米饭、万花茶、侗族酸鱼等民族独特风味饮食推荐给游客,留住客人的胃。三是吸引游客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打秋千、高脚马、板鞋、射弩、押加等少数民族传统竞技项目转化为旅游娱乐项目。四是体验民族风俗,让游客亲身体验对山歌、抢新娘等婚恋习俗,增加趣味性和游乐性。五是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将花瑶挑花、苗族银饰、侗族侗布等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开放,生产一批纪念品和民族特色产品投放到市场。

(六)开拓创新,着力延伸民族民俗旅游产业链条。作为经济发展时代,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经济目标来展开,我市发展旅游亦是这一终极目标。一是充分利用好发展旅游这个绝好机会,把我们民族地区民俗特色推向世人眼前,让大家感受青山、绿水、古朴、乡愁的雅韵;二是借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最大限度地搞好并延伸旅游产业发展链条,如城步的奶业、绥宁的青钱柳、洞口的蜜桔、武冈的卤菜、隆回三辣食品,使之经过旅游的推介,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三是借民族民俗旅游发展的契机,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民族地区特有的产品,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旅游的发展,成为吃住娱购游乐新要素。

(七)加强监管,着力净化民族民俗旅游市场环境。全市民族民俗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要高起点谋划,展现出民族地区特有淳朴风貌,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景区的市场监管工作,防止“竭泽而渔”,以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一是严格把关,规范风景区经营者主体资格,严格经营者准入制度。二是教育引导,提高经营者文明经商意识,强化旅游管理服务。三是强化监管,维护经营秩序。严厉打击无照经营、强拉买卖、假冒伪劣、哄抬物价、虚假广告等欺骗游客的行为。抓好旅游业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经营的意识,加强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阅读 380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原本姓杨

武冈是排名最后了。还湘西南次鬼中心

9年前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