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人文武冈寻访古楹联村

寻访古楹联村

作者:黄子芳 黄高远 2006/10/29 19:01:00

寻访古楹联村

五月一日,应好友之约,一行五人冒雨赴邵阳,去寻访近年来才“惊现”于世的“古楹联村”。

从衡阳市到邵阳市至隆回县,一路风尘,一路打听,问及“古楹联村”及所在地,沿途所有人众竟然都称不知。

好在我们此行还有候补方案:到滩头镇去看年画。于是,在隆回吃罢中饭,便搭车到了距县城30多公里的滩头镇,顺利地找到了该地现在唯一还在从事传统年画制作的老艺人高腊梅家。

观赏完号称与天津杨柳青齐名的全套“滩头年画”后,又参观了年画生产作坊及生产年画原料的土纸作坊、花纸作坊、香粉纸作坊等,在为传统的制作方法和古老的工艺竟能生产出如此特色鲜明、美伦美焕的艺术品而折服的同时,也为其存在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没有市场支持、“养在深闺人未识”和没有后继人才支撑等诸多因素,这一古老的艺术和传统的工艺濒临消亡的命运而担心。

见天已傍晚,无奈只得在滩头镇招待所住下。

好在食宿费甚是便宜、实惠:住宿每人每天十元银子,可以看彩电、洗热水澡;晚餐上了烧土鸡(一整只)、辣子炒小干鱼、小笋炒肉丁、清炒野蕨菜、外加好客的店主送上的一壶农家自酿酒、五个刚出笼的野菜粑粑,撑得我们肚皮几乎都要爆了,也只花费了我们五十元银子。

躺在床上,寻思明天的行程,如何才能找到传说中的“古楹联村”?

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到网上去搜搜?只是不知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里有没有网吧?

“传”老板娘兼服务员过来一问,大喜:镇上唯一的网吧就在门外不远!

于是花了一元钱银子、二分钟时间,便顺利地查找到了“古楹联村”所在地和相关资料:

“古楹联村”名叫浪石村,地处“鸡鸣五县”的武冈、新宁、邵阳、隆回、洞口五县交界处,隶属邵阳武冈市(县)双牌乡;现存古建筑88座(不含祠、庵、庙、亭),面积近1.1万平方米,其中保存完整的55座,这些古建筑的修建年代分别在清朝康熙年间至民国初期, 绝大多数建筑上都有石刻楹联,在这些古建筑上已发现石刻对联41幅。

第二天赶早,吃过早餐,租车就往武岗市方向前进,开始寻访“浪石”。沿途一边走一边问,经三个小时行程,好不容易找到了通往胜利彼岸的阳光大道,一牧童遥指一条小路说:“由此而去,七、八里就到浪石!”

眼见光明就在前头,不料好事总多磨:因路太烂、人太重(一行五人中有三位体重在90公斤以上),汽车底盘连续与地面发生了四、五亲密接触,剌耳的撞击声音,让车主心疼不已,死活不肯再往前行,我等只好弃车步行。

山路弯弯,我等走一段路问一问人,“到浪石还有多远?”

答曰“还有四、五里”。

再走一段路再问,仍然还是“还有四、五里”,再走再问,还是如此。

于是,干脆不再问“还有多远”,而只问“往哪走”。

在行进中发现路边立有不少石碑,碑上都刻着“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八个字。对碑和字的含义、作用,我等边走边议,很快便达成了共识——其实很简单,结论留待读者自己去下或是有机会到当地去发掘算了。

走了约一个半小时,双腿丈量了N个“四、五里”,最后转了一个急弯、又下了一个陡坡,终于,看到达目的地:一个躺在群山的环抱中的大村落。

远观,众多青砖黑瓦为主、饰以飞檐白墙的古建筑,参差错落,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近看,所有古建筑房屋,清一色的砖木架结构,两端是青砖砌就的,中间是木柱架子的木板房,柱与梁上及所有的木制门窗上均雕有精美的图案,每一排房屋之间为青石板铺就的巷子。村里人大多数姓王。据一位老者介绍说,即使下大雨,从院子的东头走到西头也不会湿鞋。最具特色之处,是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据说,有几幅是出于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笔。

可惜之处,一是有不少古建筑已经被拆毁改建或新建成了现代民房,夹杂在古建筑中间,颇刹风景;二是不少原本应该很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木、石雕刻,因年久失修或人为损毁,花草树木大部分已成断枝残叶,花鸟鱼虫基本上已是有头无尾,才子佳人大多数已变为缺胳膊少腿的“维纳斯”,实在令人惋惜不已。

五人兴趣大同小异,于是各自分别行动,深入古建筑中寻访。

我被古建筑房屋上各种各样的彩绘翘角封火墙所吸引,竟忘了此行了主要目的是欣赏古村和楹联,将时间和精力全花到了欣赏彩绘翘角封火墙方面,也拍了不少自以为是、自鸣得意的照片。

离开浪石之时,友人笑我“不务正业”,我才有所醒悟,不过并末后悔,自嘲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读 1.1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已关闭评论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