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苗乡里的“抬棺号子"

苗乡里的“抬棺号子"

先进文化 2021-10-25 11:56 2
冷面书生点评:乡村的民俗,纯朴而又打下时代烙印,号子里深含对逝者的敬重,一鼓作气的让逝者入土为安,早登仙界,寄托哀思!

苗乡里的“抬棺号子"

苗乡里的“抬棺号子"

 杨进文(苗族)

  城步地处湘西南边陲,湘桂边界之地。地形以山为主,地势南高北低,越城岭横至南境,雪峰山耸峙东西,弄成了东西南三面环山。这里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抬棺号子"是儿时留给我的一种印象,那号子喊起来震得山寨响,那场面气势磅礴,那排山倒海之势,附近的好几个寨子都能听见。

  抬棺的人都是寨子里“清一色"的壮汉子,一个个膀大腰圆,五大三粗。只见他们腰上紧紧地系上一条长帕子(旧时汗巾),在我的眼里皆是打得老虫(虎)死的大力士。

  其实,“抬棺号子"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高亢嘹亮的号子声响起,每个人身上充满了无比的力量,男人们额头上的汗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油珠子,顺着其颈脖滑落,宛如山溪淙淙细流,他们简单的用毛巾一擦,不一会儿汗珠又爬上“光临"了。在阳光的照射下,豆大的汗珠泛着光亮,竟然成了一道力与美的风景线。

  人们在抬棺过程之中,需要一种团结的力量。那“抬棺号子"则成了主旋律,那时的号子,在抬棺中用以统一节奏,协调动作,鼓舞了每个人的情绪。如果没有号子的抬棺,人心不齐,快慢不一,既累人又容易出事故。而激昂高亢的号子,既能控制抬棺的节奏,又能解除抬棺者的疲劳。使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不再枯燥无味(如今抬棺途中有乐队、狮子队、腰鼓队等相送)。

  至于领号者,一般是一位口齿利索、能说会道的人。只要把嗓子拉着长声喊起来,“八人会"(抬棺的人称作“八人会")的人一呼百应。在抬棺路途中,领号者犹如一位诗人,除了喊固定内容的号子外,有许多是临场发挥,即兴而作的。

  我曾记得,抬棺的人即将过桥时,领号子者放开喉咙大喊:“前面有一座小木(石)桥,众人就'哎呦的嗨嗨`,大家齐心莫动摇。'嗨呦嗨呀`,稳住桩子(脚步)慢慢行,‘嗨呀呀嗨呦`,安全第一要记牢……‘嗨呦呵嗨呦`”……

  抬棺的人在途中遇上快要转弯时,领号者又大呼起来:“眼前有个回头弯,哎呦嗨呦,前摆左来后摆右。哎呦嗨呀。切莫慌张防闪腰,嗨呀哎呦,稳稳当当抬着棺。嗨呦嗨呦……"。

  总而言之,在抬棺过程中,领号者抑扬顿挫,呼号人声情并茂,大伙宛如合唱一台自编自演的大戏。队伍有序,高潮迭起。棺木前面的孝子孝孙毕恭毕敬地低头下跪,后面送丧的亲朋戚友在加油助威,好不热闹!领号者如果喊累了,可以轮换领号人,此起彼伏,精彩不断。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大家进入“安全地带"时,打的号子内容,雅俗共赏,有时还带点荤,只是为了调节一下气氛,让大伙放松一下。“进入平地缓一阵,'嗨呦`,各自看好'鸟莫硬`(语意双关)。'嗨呦`,撑起裤档羞见人,'嗨呦呦`,夜间夫妻嘴对嘴!'嗨呦`”。……

  而如今,苗乡里那久违的抬棺号子声,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心中满是遗憾,但是,那高亢的号子声已尘封于岁月的长河之中。


阅读 1.4万 4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都梁月

颜老师此说,于人生而言,可谓丝丝入扣!

32年前

作者回复:

都梁月胜伯乐,书评论知博!

2021/11/10 12:26:08

冷面书生

乡村的民俗,纯朴而又打下时代烙印,号子里深含对逝者的敬重,一鼓作气的让逝者入土为安,早登仙界,寄托哀思!

32年前

作者回复:

颜老师博古通今,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

2021/10/25 16:16:22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