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躬耕杏坛两父子,云台岭上写春秋

躬耕杏坛两父子,云台岭上写春秋

红楼一痴 2022-05-28 08:42 5
言宋点评:父子两人同掌一校,传奇!

躬耕杏坛两父子,云台岭上写春秋

躬耕杏坛两父子

云台岭上写春秋

--记武冈一中父子校长刘文明先生与刘力平先生

 文/陈云龙

1

百载历程,百载芬芳;百载历程,弦歌不辍。

武冈一中发轫于希贤精舍,历经风雨沧桑,今年迎来了百年华诞。百年来,一中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一中的荣光,亦是万千学子的骄傲。

一中的历程是不平凡的,从二十世纪初的峥嵘岁月里走来,数易其名,屡迁其址,因种种历史原因,学校很难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但是,顽强的一中人,有着永不服输的精神,披荆斩棘,开拓前行,无怨无悔,在百年的历练中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开拓精神。

作为一中校史上的两座重镇刘文明、刘力平父子,在百年历程的起承转合中,在形势不利于一中的教育大环境中,父子俩都能独当一面,带领一中人面对现实,改变思路,迎接挑战,走出低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一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三湘名校。

一九五五年夏天,一中从塘富村的许家大院整体搬迁至云台岭上。一九五八年,刘文明老先生身为学校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一九五九年,他兼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班子成员,高瞻远瞩,招收了第一届高中生,从此学校由初级中学华丽转身成为了完全中学,开启了一中办高中教育的先河。老先生带领一干人等,励精图治,仅几年的时间,云台岭上教学质量突飞猛进,迎来了第一个高峰。一九六四年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大各1人,高考升学率达到66%,实现了开办高中以来“清北”零的突破。一九六五年,有2人考入清华、2人考入北大,高考升学率高达78%,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在本地区遥遥领先。

六十五年后的二0二0年秋天,执政一中十五年之久的刘力平校长带领全校五千多名师生,从云台岭上重返故址,回到阔别六十五年的塘富村。这是一次华丽的破茧,是凤凰的浴火,学校的办学条件彻底改善,领跑湘西南。

 2微信图片_20220528083650.jpg

我曾经用脐带连体来形容我对一中的情怀,父亲、我们夫妻、孩子与侄儿、侄媳都是一中的学生,一家有四口人同时服务母校,这在校史上恐怕并不多见吧。在这里学习、成长、工作,岁月的浸淫让我对一中有着母亲般的依赖。我的老师——敬爱的师父刘力平先生,他对一中的感情比我更深刻,他除了热爱,更多的是无限的敬畏与无穷的呵护。一九八一年参加工作的师父,扎根云台岭四十余个春秋,一刻也不曾废离,把青春与才华奉献给了母校。

三十年前,当我走进一中的时候,我对一中是不甚了解的。我的父亲在这里读完了六年中学,当他决意带我来一中学习的时候,我只知道校长戴时培先生是他的同学,关系也非常靠谱。因为同为优等生,父亲的命运坎坷,或多或少引起了昔日同窗的同情,戴校长非常热情地接纳了父亲,而我拖着羸弱之躯转学来到了云台岭。那时,我家里住在青年楼二层,师父刘力平先生一家住三楼,我被安排在高88班,班主任邓文彬先生,刘师父教我的历史。

学生时代对老师的了解更多的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随着时间的沉淀,渐渐会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我对于师父的了解与认识,有三十余年之久,是师生,是同事,是上下级,关键还有世交情谊,多重关系,种种情愫,在我心目中他是一种立体而深刻的存在。他的行事风格,有乃父遗风,有气场,有魅力,有时不乏幽默。

 


3

师父的先父刘文明老先生是武冈教育界的大擘,享有崇高的威望。高中时候我们这一辈的都叫他刘爷爷。刘爷爷待人很亲切,喜欢与年轻人谈他的见闻阅历,谈他知道的掌故,谈他管理学校的方法,谈他做思想工作的智慧,谈他下农村当工作组长的经历。他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在我的眼里,他永远健谈,精神矍铄,完全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无论讲什么话题似乎没有他不知道的。

当我用心去了解刘爷爷的人生历程,走访了尚健在的他的同学与同事,更加深了我对老人的认知,不由得心生敬意。刘爷爷是个有智慧、有胆识、敢担当,又古道热肠的老人,一辈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家乡的教育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与才智。

刘爷爷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三十八个春秋,其中有三十一年在一中度过,两度主政,敢为人先,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为一中的崛起和超越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老人家即便是退休赋闲在家,仍然关心着一中的前途,常建言献策,恳切之心,拳拳之意,可昭日月。因此,他在师生中,在教育界,在社会上有着很高的威信。

一九五二年,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家亟需人才,当时的新中国基础教育捉襟见肘,非常薄弱。刘爷爷在武冈洞庭中学高中毕业,响应国家的号召,听从团县委的召唤,作为思想进步的优等生被留下来直接参加教育工作。他是洞庭中学唯一直接从学生变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人,也是全县唯一一员。当时武冈境内只有洞庭一所高中,云山中学和县立一中都只办初中班,因此洞庭是当时武冈的最高学府。刘爷爷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义无反顾地走上教育岗位。从此,虚心好学,积极进取的刘爷爷深孚众望,毅然前行。

刘爷爷在洞庭的同学,后来也任教一中的周康陵老先生说:“刘文明先生在洞庭念高中的时候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成熟与稳重,他有相当高的演讲水平,也有很强的号召力。当时洞庭中学还没有成立党支部,只有团支部,刘文明先生作为团支部书记,一直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实质性地进入了领导层。当时我在洞庭是学生会主席,学生会是在团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他的工作很注意方式方法,在武冈的学生界威信很高,他在学校讲话比校长的威信还高。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是旧式知识分子,开展工作不大胆,畏手畏脚的,他们需要听取团支部与学生会的意见。”

周康陵老先生说刘文明先生是个觉悟很高的人,他绝对服从组织的调遣与安排,党组织、团组织叫干啥就干啥,叫干啥就能干好啥。九十二岁高龄的欧阳祖柏老师说,刘文明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政治立场坚定,他是解放后武冈县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教师之一,那个时候入党难度很大,各种政治审查都相当严格,能入党的可谓凤毛麟角。

 

4微信图片_20220528083621.jpg

一九五二年,刘爷爷从洞庭中学毕业之后被组织安排至武冈一中工作,担任教导处副主任,并负责学生思想工作,同时负责抓学生伙食。不久,组织安排他去省委党校干训班学习,结业之后仍回到一中。一九五五年的夏天,刘爷爷实质性地担负起学校搬迁的总指挥。据杨祚益老人回忆,那时刘爷爷指挥全校师生搬着课桌凳与校具从塘富村许家大院走小路,踏过资江上设的浮桥,三天时间就把所有要搬迁的物件完好无损地搬到了云台岭。从此,全体师生在一个崭新的环境里读书生活,个个意气风发。

其时一中的校长是易世廉先生,年富力强的刘爷爷是易校长的得力助手。易校长是我外公的堂兄弟,他退休后回武冈,两次到一中看望刘爷爷,也到我家里与家父叙谈过。易校长与刘爷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工作时惺惺相惜。后来易校长调到湖南省委党校任党史教研员,教授职称退休。

二000年以前,记得我已工作三个年头了,易世廉老校长携夫人回武冈,故地重游。那天刚好是礼拜天,老校长先见过刘爷爷与刘奶奶,之后来到我家与父亲叙旧。我仍记得部分内容,一是关于我父亲高中毕业没有进入大学的问题,那个时候我才真正知道我的父亲原来是一中名副其实的高材生,被天津大学录取。关于此事,刘爷爷亲自多次到龙田公社调查情况,到里仁大队找过大队书记,找过大队秘书与民兵营长,见到了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地主子弟,不能升学”的字样;二是谈起同刘爷爷的共事经历,老校长非常佩服刘爷爷的工作作风,大胆,会“牵牛鼻子”,办事放得开,收得拢,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处理得好,是个大能干人。谈起往事,父亲是不堪回首的。谈起刘爷爷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父亲激动得眼里淌满了浊泪。

我的父亲是一九五八年进入一中读书的,一九六四年高中毕业。其时,刘爷爷在一中担任主要领导,先后做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工作。据我的父亲回忆,那个时候物质极为贫乏,三年苦日子,学校响应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常分派各种劳动任务给学生,开荒种地,去文坪挑煤,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很多学生都因为贫困与饥饿辍学了。在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刘爷爷特别会抓思想工作,每天早操后领导要集体训话,既对学生进行思想纪律教育,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信仰教育。刘爷爷的训话每次都有明确的主题,铿锵有力,激情慷慨。他老人家经常说:“干革命,促生产。劳动锻炼人,劳动培养人。劳动的时间多,就要求同学们学习的效率高。效率高了,生产与学习才都能上得去,才能两不误。”因此,当时的一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高,很多辍学了的学生,在领导与老师的劝学动员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学校。欧阳祖柏老师说,当年他就与刘文明老校长一同下乡走村劝过学,他们去过水浸坪、邓家铺、荆竹、马坪、司马冲、泉塘、南桥、龙田、邓元泰。那时很少有车,能坐个顺风的拖拉机都是很幸福的事情,他们基本靠步行,走遍了大半个武冈。经他们动员的学生,有一部分还是克服了诸多困难返校学习了。

 

5微信图片_20220528083638.jpg

二00一年秋季,我回到母校工作,有幸经常聆听刘爷爷的教导。二00三年暑假,武冈一中晋升为省级示范高中,庆典大会上我作为教师代表上台讲话,得到了刘爷爷的赞许。他总是鼓励我说:“老四,你有潜质成为语文名师,要好好发挥自己的特长。现在教书了,教语文,不要管数学了,你的特长可以发挥出来了。”我知道刘爷爷了解我的情况,我父亲擅长理科,理科却是我的短板。老人家的教导,对我启发很大。他又说:“你选择教书是对的。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师,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当老师,当医生是为子孙种福田啊,好老师本身就是活菩萨哦。”听到老人家一席话,我突然领悟了自己的工作性质与职责,心里热血沸腾。我敬佩刘爷爷,他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一直在努力,希望成为老人眼中的“名师”。很遗憾的是,我还籍籍无名的时候刘爷爷就离开了人世,而我也许很难甚至永远也实现不了作名师的愿望。

刘爷爷的眼光是锐利的,他善于发现人才,乐意培养人才,敢于任用人才。据老一辈的教师说,刘爷爷主政一中的时候,业务能力是业务能力,政治是政治,非常分明的,只要书教得好,业务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就会得到认可与肯定。老一辈的老师讲,刘爷爷表面上给人的印象是金刚怒目,在工作场所十分严肃,一丝不苟,其实他内心里非常柔软。他关心教工,经常走访教工,从不脱离群众,他对每个教工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对一中的掌故如数家珍。退休老师禹老说:“刘书记脚杆子勤快,特别务实,他走家串户,办公室、教室、食堂,串过不停的。眼看耳听,了解细节,掌握大局。加之,他健谈,能说会道,他跟你讲问题会讲得你心服口服。”现在这样深入教师、深入群众、接地气的领导怕是越来越少了。正是因为他与师生打成一片,在师生中才有很高的威信。据曾在一中工作的邓岳文老先生讲,在文革中,刘文明老先生因为家庭出身是地主,遭到造反派们的批斗,但是不管是教师造反派还是学生造反派,都没有对他采取过激行为。欧阳祖柏老先生说得更具体,他说学生提前把开批斗会的消息告诉刘书记,刘书记就早作准备,用毛巾绑在膝盖上,批斗他时跪在地上就不至于伤害膝盖。在那个年代,教师何来的尊严啊?而刘爷爷豁达融通的处世之道,正是他在文革期间受到师生保护的原因吧,我想这就是人格魅力所在!

难怪,在刘爷爷主政一中的那些年,一中的教学质量超过本县兄弟学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武冈一中创造了辉煌,领跑邵阳,跻身全省前列,这一点无需赘述。属于他的第二个高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刘爷爷重新回到一中成为学校的实际负责人,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再次创造辉煌,高考升学率可与兄弟学校分庭抗礼。刘爷爷晚年常与人谈起当年那些人事,谈起那个时代的工作干劲,常唏嘘叹惋不已,说“人心不古,世道衰微,世界是变了”,颇有江河日下之虑。

 6

刘爷爷的儿子,恩师刘力平先生是我励志的榜样。刘师父与我谈起他的中学时代,也是感叹颇多的。父亲在名校掌舵,他初中读的却是湾头中学。关于这个事情,刘爷爷也有苦难言,说那个时候出身不好,能有书读就万幸啰,大队书记的儿子小学毕业在教初中数学,他哪里是教书啊?特殊年代,师父遇上了“根正苗红”的“老师”,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是人生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尽管数学不佳,但师父励志,专攻文史,遍览群书。高中毕业后担任代课教师,他勤学好问,砥砺前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给老父亲长脸。

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风气很不好,校园里聚众闹事,打架斗殴时常发生。刘师父担任初中历史教学与班主任工作,那时他就名声在外了,社会上的混混不敢到他班里闹事。我有一小学同学考上一中就分在师父班,多年后他与我谈起那时的班主任,称刘师父是一中的“名捕”,他站在讲台上,最调皮的学生都不敢吭声,他一开口,大家就紧张兮兮。刘师父凭着一身正气,关爱学生,做学生的“保护神”。我到一中工作后,师父把当班主任的经验传授给我。他对我说,要爱护学生就要严格要求,凡事都要务实,要细心,要耐心,更要讲究方法,工作要大胆,心中有正气,什么都不用怕。他对待品行不端,有陋习在身的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宁肯被你恨一时,不愿被你恨一辈子”。他秉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去挽救那些可能会失足的调皮学生。师父在学生心目中总是精力充沛的,他似乎随时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你不经意的时候总能见到他的身影。起床铃尚未想起,他就蹲守在寝室门口,督促大家行动要迅速,卫生要搞整洁;晚上十二点,他悄悄潜入宿舍走廊,掌握睡觉纪律;他安排学生做信息员,及时向他汇报情况。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学科特长与短板,师父都了如指掌。用师父自己的话说,只要进入他视野的问题,他一定会要一个结果,绝不放任问题不管。师父对班级管理,有着警察一样的敏感,他细致得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做起思想工作来,又有着父亲一样的慈祥,循循善诱,让你在严厉中感受到他的拳拳爱心。

是的,严格是最好的爱,老师都要有父母心。毕业以后,学生们都能理解刘老师的一片苦心。很多学生回忆说当初如果不是刘老师拉一把,就失足悬崖了。在人生最迷茫,少不更事的学生阶段,能遇上良师益友,是人生莫大的幸运。

我的高一是在三中读的。因为身体欠佳,几乎没上什么课,大部分时间待在成人中专(我父亲所在的学校)。高一的课程尤其是数理化几乎都耽搁不学,沉湎于课外的小说、散文。高二转入一中之后,刘师父对我关照颇多,总是鼓励我说是个学文科的好材料。那时我顽疾在身,加之数学成绩颇糟糕,对自身毫无信心。刘师父把当年的读书经历讲给我听,他说大学是个敲门砖,天无绝人之路,努力了就问心无愧。我始终记得他的谆谆教诲。

高三时我选择文科,就读85班,班主任就是刘师父,数学老师戴时培校长,语文是肖坤喜老师,英语老师苏良金,政治是张居华老师。除戴校长外,都是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当时听到一种不和谐的声音,说明年一中的文科要考砸的,有好把戏看。事实是文科打了翻身仗,高考五科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的还是邵阳市排名第一。

那个时候,师父一边教学,一边还在读本科函授,他读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他顶着压力,严格管理,精心教学,真正做到与学生打成一片。他对班级情况了如指掌,一发现问题就找学生恳谈,及时处理,班上学风良好。

高三这一年,师父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有几点。一是他上课充满激情和热情,他的声音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他在教室里上课,声音洪亮得连大门口的门卫都听得清清楚楚。二是他的眼睛里总是布满血丝。那个时候红眼病流行,学生们私下里怀疑刘老师是不是感染了红眼病。其实不是,他每晚十二点前没有睡过觉。既要教学,又要读书,他的眼睛是熬夜熬红的。三是他精选的历史训练题,都是用手抄写在专门的教案本上,工工整整,密密麻麻的,然后交给刻钢板的师傅刻印。

有刘师父对班级管理与教学无限的投入,加之科任老师的积极配合,高85班在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一中的文科长了志气,让那些“杞人忧天”之士刮目相看了。后来,师父又连续几届在高三担任班主任,组建起了高三文科最优秀的教师团队,一中的文科优势越发明显。

7微信图片_20220528083644.jpg

师父担任行政岗位,从政教处副主任做起。我回一中教书的时候,他已经是政教处主任了。我当第一届班主任的时候,他是分管年级组的领导。他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引领我一直向前,不可松懈。

印象最深的是师父特别强调班主任队伍的凝聚力,说一个年级就是一个整体,要服从学校的大局,既要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又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几乎每天早晨第一个来到学校,检查学生起床、出操与内务。他的摩托车声音与口哨声,学生们都非常熟悉。那时,师父带领政教处一干人员与班主任们经常半夜查寝,发现异常问题及时处理,然后深入学校周边的网吧逐个排查。师父对学校安全与失盗现象高度重视,不定期地安排人员通宵蹲守。师父抓政教工作十余年,学校的安全工作有明显的起色,班主任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师生中赢得了很好的声望,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领导找她谈话,欲安排师父去二中任政教副校长,师父谢绝了。后来云台中学想请他去做校长,师父毅然拒绝。师父的事业在母校,他对母校的爱与不舍,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

二00三年师父担任教学副校长,在教学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原则上实行循环制,教师从高一带到高三,打破了以往“座山雕”式的高三师资模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评价连续处于末位则被淘汰。其次是加大了奖惩力度,形成了较有效的竞争机制,直接把教学质量、班级管理质量与年终考评、晋职等挂钩。这些措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00四年政府强势引进某民办学校后,武冈的教育格局被打破了,大环境对一中极为不利,刚晋升为省级示范高中的武冈一中在夹缝中求生存。前有老牌示范高中的碾压,无视招生政策,只要上了一中录取线的均可去就读,造成一中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后有私立学校招生机制下的特殊动作,用重金收购或者哄抢公办学校的尖子生。刘师父作为教学副校长,他深深担忧着学校的前途,教育乱象横生的背景下,他配合校长唐军同志积极稳定师资队伍,同时又想尽办法保学控流,严防优质生源的流失。期间的辛酸与苦楚,老师们都感同身受。

二00七年元月,师父主政一中,历时十五年之久。这十五年中,最值得称道的有六件事。一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动全校教工的积极性,多次调整绩效工资与奖励方案,确保教工福利待遇稳中有升,这是有目共睹的。二是积极探索学校内涵式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加强与外面名校的合作互动,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不断给教师“洗脑”,积极改变观念。三是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安全意识,教学质量持续上升,使每年的中、高考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教育局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武冈一中多次获得第一名。学校没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四是探究学生多元成才的路径和方法,看准形势,特色立校,大力发展体艺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艺人才,使我校艺术教育享誉三湘。瞄准名校单独招生制度的优势,强化尖子生培养,引领学生冲击清北。五是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深谋远虑,师父作为校长、人大代表一直向政府各界呼吁武冈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三驾马车”并行体制,十几年坚持“鼓”与“吹”,为后续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做出了重要的铺垫,没有如此持续的“久久为功”,很难有后来的“ABBA”招生制度。六是品牌引进,为发展布局。侯文书记主政武冈,王福民局长建言盘活武冈教育的办法就是引进教育品牌。此建议被侯书记采纳后,很快与湖南师大取得联系,达成武冈与湖南师大合作办学协议。其间很多惊心动魄的不为人知的细节,决定着一中未来的发展。当时政府中有领导提议把师大附中的牌子挂在武冈二中头上,如果真是这样,一中就失去了发展的机遇。为了一中的发展,也为了武冈教育的良性竞争,引进的品牌只能挂在一中。得知不利于一中的消息之后,刘师父多次组织行政会议,动用一切人际关系,游说老领导、老校友,尽最大努力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当花落一中之后,为选址问题,刘师父也前前后后不辞辛劳找领导建言,苦口婆心,最终领导放弃了西互通与东互通附近而选择了塘富村。这样,六十五年的轮回,武冈一中伸展开了拳脚。搬迁后的武冈一中从此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跃上了新台阶,二0二一年以李治林考上清华回应了二0一九年的邓超与二00七年的肖赛。一路走来,十五年执政,师父不辱使命,在武冈教坛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8

师父是个心胸宽广的人,尽管他有点固执,但毫不影响他的人格魅力。他把生活与工作分得清清楚楚,生活随意轻松就好,工作却一丝不苟,十分严谨,甚至近乎苛刻。子承父业,在教育战线奋斗四十余个春秋,他与他的老父亲一样,桃李满天下,有着庞大的人际圈子。学校教工有困难,只要找到刘校长,他会尽最大的能力帮你,小孩读书升学,家属工作异动,家庭遭遇困难,只要他能做得到的,他都不会拒绝。他的宅心仁厚,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正是这样的胸怀与人格魅力,使他拥有了今日的成就: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高中历史学科骨干教师、湖南省高中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专家、湖南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武冈市第三届第四届人大代表、武冈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武冈市教育专家服务组成员。

师父勤勉、虚心、励志的品质,与其父刘文明老先生极为相似,父子之间的传承,从开创之功到走上康庄之道,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两代教育人呕心沥血的奋斗史,是爱校如家真挚的教育情怀,正是有这样的教育者在,学校才了有温度,才有了灵魂。

我想,每一个一中人,在面对百年历程百年丰碑的时候,在缅怀先辈筚路蓝缕前仆后继的时候,我们应该为母校贡献点什么呢?

       这里,毕竟是我们根的所在啊!

 

 

 

 


阅读 5926 19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都梁记忆

刘力平校长父亲刘文明先生,是书记。我们那个时候读高中,刘书记开大会时给全校师生讲话,讲六十年代饥荒,人们因极度饥荒而患水肿病,全身上下肿得像明晃晃的水捅。没办法,春夏之交到田坝凼里捞两竽筛蝌蚪,置米筛中,以竹针抽爆肚皮,冲两勺水以洗泥尘。完了置沸水中,溶襾颗盐巴。如此,稍具蛋白质成分的蝌蚪汤喝进肚子里,水肿就神奇地消失。
还有,高二年级一城里漂亮女生因为爱美,将一般人扎成羊角辫的如云秀发弄成马尾巴…

1年前

王忠义

刘力平校长我认识,很好打交道的一位领导。他也曾给过我关照,我心里头一直记着他。

1年前

王忠义

文章头绪多,所涉人物多,跨越时间长,所写始终围绕躬耕杏坛两父子——刘文明、刘力平先生,足陈老师驾驭文章之功力!

11年前

作者回复:

感谢您的点评。刘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的老父亲也是我父亲的老师。

2022/5/31 10:56:26

言宋

刘文明先生,其实也做过我就读过的学校的校长,印象:嗓门大,有魄力。

1年前

言宋

父子两人同掌一校,传奇!

1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