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家乡武冈的端午风俗

家乡武冈的端午风俗

大海34 2020-06-25 13:03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流行于汉、壮、衣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也与“五”有关。人们用红、黄、蓝、黑、白五色线在儿童的脖颈、手腕、足踝上,称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每到这一天,我们就会就想起一个传说,秦国进攻楚国,屈原不想当亡国奴,便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了他的尸体,便往江里投粽子,纪念这位死去的爱国伟大诗人。

武冈端午节风俗,承传几千年的传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首先忙的是吃,粽子是每家必有的食物,有自已包的,有商店买的,性急的,端午节前几天都备好了。


端午节的晚餐几乎每家都有血酱鸭,另外,米粉肉,铜鹅,鱼,丝瓜汤也是端午节餐桌上常备的菜。吃完晚餐,破一个大西瓜解解渴,武冈人是非常会享受的。


最热闹,最有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的还是满街飘香的药材和熙熙攘攘的采购药材的人流。


       端午节这一天,都梁路放开一天,平时城管是不允许在沿街两边摆摊的。五月五,挂菖蒲,端午节,门艾香,是我们武冈的风俗,几乎是家家户户门上必挂上菖蒲艾叶,以示平安吉祥昌盛。


大清早,市民就来到都梁路,这时,农民挑着各式各样的药材摆在都梁路的两边,早己在等待顾客了。武冈人认为,端午节,百草是药,买些回去,熬水洗澡对身体,特别是对小孩大有好处的。艾叶和菖蒲是必买的。


从清早至中午,都梁路人群拥挤,从骧龙桥起至三牌路路口,都是采购药材的人,卖药的不断吆喝着,手里扬着药材以招览顾客。满地的药材飘香,有菖蒲,艾叶,鱼腥草,葛根,地雷,钩藤草,获苓等。但人们采购最多的还是艾叶,菖蒲。


唐代殷尧藩的《端午日》是这样描写艾叶和菖蒲的: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艾叶挂在门前成为护身符,护家符,菖蒲浸酒以示平安昌盛,武冈的端午风俗让我们穿越到盛唐,那时的武冈人端午节这天,不也是像今天一样,门前挂起艾叶,菖蒲以祈平安幸福吗?


        都梁路是武冈古城的一条老街,南至梯云桥,北至市人民医院,向北经过让龙桥,宣风楼。这里是武冈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都梁路东西两侧,古院星罗棋布,古巷纵横交错,在名扬天下的古城墙的怀抱中幸福安祥。走过古院小巷,你可以闻到家家户户的粽叶飘香,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菖蒲艾叶。


     武冈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还有赛龙舟 小时候,最欢乐的就是这一天去梯云桥上看龙舟竞赛。桥下,赧水向东而去,河两旁站满了人,一声令下,龙舟自桥下出发,此时,锣鼓齐响,号声震天,两岸的欢叫声,加油声,彼此起伏,那壮观动人的场面,至今难忘。


而今,梯云桥下至渡船码头的河水已不深,不能进行龙舟赛了,城内少了一道端午节让人心跳的风景,心里留下不少遗憾。


       小时候的端午节,药店里摆满了宝塔糖,雄黄粉,宝塔糖是驱蛔虫的药,做成塔的形状,很甜,小孩爱吃。雄黄粉是驱蛇的,那时我们院子里有菜园,花园,一棵硕大的芭蕉树长在我家旁边,芭蕉树紧贴古墙面,墙的青砖空心中藏有蛇,不时地爬出来,吓得我们一帮小孩尖叫。父母将雄黄粉撒在屋的周边,蛇就不敢进屋了。另外父母还会将雄黄点在我们的额头上,以保平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卫生条件改善了,小孩都不生蛔虫了,药店很少见到宝塔糖。雄黄还是卖的,家乡的许多古院保在完好,蛇还是有的。



时代在不断发展,传统也在悄然变化。过去,端午节是赛龙舟,包棕子,如今,一年的龙舟赛很难见一次,倒是粽子,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且往江中扔粽子的人也没有了,人们变得更加理智,浪费粮食不符合中华民族的美德。


过去,武冈的风俗是亲戚之间互相赠送粽子,以示亲爱,或亲友团聚,美餐一场。如今,微信流行,大家都在微信里道一声端午安康,以文字惑图片互传信息,让端午这天有了一道新的亮丽风景。


清晨起来,洗漱完毕,装三柱清香,供敬观音,发微信数条,以通亲友。七点出门,来到都梁路,手机拍下一路节日风景。艾叶,菖蒲都没买,急急地往菜市走去,买了四斤粽子,一只鸭,二斤五花肉,几个皮蛋,几斤西红柿,二根夜老瓜及蒜,红辣椒,葱,姜等,足足十多斤,双手提着窜街,最后上了六楼,回到家里。


谁叫我是一地道吃货,下午的血酱鸭,米粉肉,皮蛋拼盘,丝瓜汤,蛋炒西红柿等着我做呢。

文/大海

图/手机拍


阅读 1.9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