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用豁达乐天的胸襟面对一切

用豁达乐天的胸襟面对一切

堂哥 2020-04-15 10:22

用豁达乐天的胸襟面对一切

——从两首《定风波》看苏东坡

  堂  棠


苏东坡写了好几首《定风波》,这里看其中的两首:

其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写这首词正是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此时的词人内心虽然悲痛,可是他把悲痛化为力量,生活上出现了困境,那就自己开垦种地,自给自足,过着一种平淡的生活。从来没有过多的抱怨,有的只是对于人生深刻的思考。其实苏轼虽然被贬极为不幸,但是却又令他在文学上大放异彩,写下了如此经典的名篇。

苏轼被贬生活虽然是苦,生活上也经常会出现困境,可是当他面对人生时,却是变得更加热情,也不会畏惧任何的风雨,那这首词也正是以这样一种基点来描写,从而也就写得极为抒情,也很是有哲理,整首词里充满了一种平淡的而朴实无华的美,并且那一份从容也是贯穿了整首词。

词的上片则是写到了自己在雨中的感受,别人可能会觉得雨很讨厌,可是到了苏轼的眼中,这雨也变得美好,也同样令人感动,为此他才写得如此地豁达,也如此地深情;整个上片大致的意思是,不要去理会那些风雨,也不要去听那雨打竹林的声音,在这样的天气里,即使是在这雨中也是充满诗意,何不放声高歌,并且继续前行不要停下。凭借着手中的竹杖更是能够胜过那些高头大马,请问谁会怕?一个人在这雨中即使是穿着这烂蓑衣,那也是能够照样过好自己这一生。在这几句中,更是表达了出了苏轼一种独特的情怀,以及他对于人生的理解。

词的下片写得就更为抒情,也更加的豁达,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豁达,也令这整个下片更具有感染力,在这么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被这春风吹得酒也醒了,只是觉得有些许的冷,山的那一边则是放晴了,此时还有了太阳冒出了山头,我则是迎着这日光向前继续走。当走过了这一段路之后,再加过头来看,则是会发现那些雨并不可怕,只好是一个人独自归去,才不会去理会它是雨天还是晴天,对于我来说那都是一样。


其二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整首词意境豁达,写得也是极为抒情,而那一份深厚的情感,以及词人对于人生的解读,却又是使得此词别具一格,处处充满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而我们读这样的作品,也最是能够感受到那一份豁达,那一份从容,那一份宁静。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颜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颜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他的偶像白居易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好友王巩(字定国)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与其说是写寓娘,不如说是借她而道己而已。苏东坡起起落落,多次貶窜,受尽煎熬,然而他愈挫弥坚,愈挫愈安之若素,不管在什么环境中却能安顿好自己那颗“心“,这是要何等的坚忍,何等的有气量啊!

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人生胸襟还可从他对政敌王安石与仇人大奸臣章惇这两人身上看看。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复出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这是众所周知的。要说就看他如何对待迫害他的仇人吧。

命运终究还是眷顾苏轼的,元符三年(1100年),年仅24岁哲宗皇帝去世,弟弟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宋徽宗继位,新太后——神宗皇后——摄政。苏轼也由此获赦,得以北归。时传苏轼兄弟随时会回到皇帝身边,而此时章惇早已失势被贬到雷州半岛,章惇之子章援害怕苏轼会回报他父亲的迫害,于是写了一封长信相询,请苏轼回信表明态度。于情理而言,章惇不念旧日情分,且对苏轼一再迫害,苏轼若做回复报仇之举亦是无可非议。然而苏轼却回信写道: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故无所增损尔。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所知。建中靖国之意可恃以安。所云穆卜反覆究绎,必是误听。纷纷见及已多矣,得安此行为幸。见今病状,生死未可必。自半月来食米不半合,见食却饱。今且连归毗陵,聊自憩我里,庶几且少休,不即死。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建中靖国元年六月十四日。”

章惇屡次迫害苏东坡,直至贬到海南,但是当章惇受贬之时,苏轼毫无恨意、毫不报复,反而写信劝慰,帮助在贬地生活、养生。这种海大肚量、容纳百川、博爱宽厚、淡泊散脱的风范令天地动容,成万代师表而当之无愧!

苏东坡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一贬再贬的貶窜途中,旷达之苏东坡竟然能在《惠州一绝》中唱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所说苏轼“活得很快慰”,“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辈真的是为之汗颜。想想自己每每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唉声叹气,觉得上天不公,觉得自己时运不济,现在看来,这些小波折、小挫折算得了什么。由此还得提醒自己,必需反复修炼强大无比的心力之功。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们也免不了时有抱怨、烦躁。我想,常常读读苏东坡,吟唱他的诗词美章,感悟乐观豁达的处世胸襟,拿得起放得下,不钻牛角尖,进退有度,特别要好好掌握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理,这样就会学先贤而不愧,历练人生而不虚,诗意生活而越来越美好。


(此文写于2019年9月30日修改于2020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 唐国光,男,汉族,字堂堂,号堂亮轩,湖南武冈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湖南省分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深圳市诗词学会会员,深圳市长青诗社社员,深圳市南山区老年书画协会理事,深圳市山谷书画院理事,湖南省邵阳市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武冈市作家协会理事,武冈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武冈市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武冈市音乐文学会会员。出版《中学必背文言文鉴赏歌诀》、诗文书法集《随园抱朴》、《抱朴吟》。诗词散文书法在全国各级竞赛中获奖若干。作品入编各种文集数十本,个人业绩已入编《武冈当代人物谱续集》、《邵阳巨变60年》、《中国时代文艺家名典》。


阅读 1.4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