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资水何处寻屈子

资水何处寻屈子

黄三畅 2010-06-13 10:55 10
言宋点评:这类记游,耐咀嚼!

                                  资水何处觅屈子
                                          黄三畅

       往武冈城东方向沿资水驱车十几公里,我们一行来到江畔的一个古村——屈原村。据专家考证,屈原当年从沅江流域穿越雪峰山,而后来到资水流域。相传屈原在这座村子住过几天,后来人们就建庙以纪念。清代的《湖南考古略》记载了武冈城东有屈原庙和渔父亭的事。
        我们是来寻访屈原的遗踪的。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带我们来到一个渡口前,说这渡口就叫屈原渡,当年屈原就是从这渡口来到这个村又是从这渡口离开的。我在青石板砌成的码头上缓缓行走。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洁锃亮,它们或许是两千多年前的遗存,屈子的靴子——不,应该是芒鞋——在上面沉沉地踏过。一种沉郁的历史感油然而生,我的脚步也变得沉重。我在紧靠水边的一级台阶上伫立,但见清浅的江水默默东去,小小的漩涡形成又消失;一位大嫂在码头的一侧洗衣,棒槌声啪、啪、啪、啪。江风刮着我的脸庞,撩起我的衣襟。江水一波一波地吻着石级的边沿;风大些的时候,江水又被一波一波地推上只是稍高于江面的我脚下的石阶,沾湿着我的鞋底。我想,当年的三闾大夫离开这个村时也许在这块石板上站着,等待划过来的渡船的,那时候,江风有多大?他的芒鞋是否被沾湿了?而身上的衣服,一定是被哪位大嫂新浆洗得很熨帖的。
        一条渡船果然划过来了。可惜不是来载三闾大夫的了。
        离开码头,我们沿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村巷走了不远,又过了一座小溪桥,老人指着几块菜地说,这就是屈原庙遗址。又说,屈原庙原是一座四合院,里面供着很多菩萨。上世纪50年代初“破除迷信”,土改干部带着一些农民把菩萨搬了出来,劈腔开肚,烧。“那种气味,说不清,有樟木气,又有别的气味,好像还有腥气呢!”老人说着,还捂一捂鼻子,似乎那种气味又扑来了。“有些人懒得劈,懒得烧,就把它们抛到河里!河里像浮着一个一个真人!”我就想,那些被抛到河里的菩萨,不知有没有屈原的,如果有,那就是时隔两千多年后,屈原又一次被“流放”。屈原说过,“虽九死犹未悔”,但愿不要成为籤语,他的每一“死”,遭灾的绝不是他一个啊。
        菜地靠河的一侧,有一座低矮的茅屋,老人说那屋是后来一个穷人建的,茅屋的后墙就了屈原庙的侧墙。——因了那茅屋,屈原庙才保存着半面侧墙。我注意到了,那墙壁的中段还有一扇木门,估计原是庙的侧门。从那门的规格来看,庙确实是不小的。我又注意到,一块菜地与另一块之间,倒着一块两尺见方的厚石板,石板的中央凿了长方体的坎,想是原先安放石碑的座石。一问,老人说是的。老人还说,当年庙门外的两侧,立着一块又一块石碑,“阔气得很”。我就想象着当年的“阔气”,想象着人们沿两旁是石碑的甬道,庄严肃穆地缓步进入庙内拜谒祭祀屈原的情景。一个民族的伟人得到后人的敬奉,与其说是那个伟人的幸运,毋宁说是那个民族的幸运。
        忽听同来的朋友说,“这里还有残碑”。我返过身去,果见溪桥的拱梁上砌着残碑,但碑上的字已不连贯,只能依稀读出这样的意思:这屈原庙坐落在什么地方,头枕什么山;庙是乾隆年间重建的。别的信息如所建或重建的年代一概得不到。我又在小溪的崖岸边寻寻觅觅,还发现了三个鼓形的磉墩,和别的石头一视同仁地被砌在溪崖上。小溪已近干涸,涓流寂然无声。
        老人说,稍下游还有屈原钓鱼台。我们就沿两旁藤萝披拂的小路走到下游不远处,老人指着靠近江边的一滩半露水面的礁石说,屈原当年就在那里钓鱼。又说,屈原钓鱼,用的是三叉的钩。别的朋友感到奇怪,我认为很可以理解。屈原和姜尚不同,姜尚是坚信西周的文王会征用人才,所以稳坐钓鱼台,钓鱼不用钩,是要让“愿者上钩”。屈原呢,他深知楚怀王绝不会“愿者上钩”,他要采取非常的措施“钓”楚怀王。可惜,仍是枉费心机。但老人说,屈原用那种钩钓了很多鱼,都送给了乡亲们。可怜的三闾大夫,只能小范围内救济苍生了。
        告别屈原村,我们驱车往上游,去寻访渔父亭遗址。在沧浪江汇入资水处的一个渡口,我们下了车。据说当年屈原也是从这里过渡的。我们上了一艘渡船,将到江心时,但见沧浪江比资水更清,它的两岸被树荫覆盖着,也许如两千多年前一样。
        摆渡的梢公说,当年屈原行吟着,张望着,希望上游或下游有船驶来。突然间,有渔歌荡来,屈原大喜,循声望去,见一叶梭子船正从沧浪江上轻巧地滑过来。形容憔悴的屈原于是被渔父扶上小船。那时候连续下了几天雨,资水是浑浊的,而沧浪江依然清澈,所以随着小舟晃荡的三闾大夫才“触景生情”,向不理解自己的渔父发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的感慨。
        上了岸,我们沿山崖下的石板和卵石混铺的小路走了不上半里,就只见不高的山崖上有一方平整的石壁,石壁正中嵌一幅古铜色的浅浅的浮雕,是人物的半侧面胸像。睿智的前额,清癯的脸庞;眼睛鼻子皆有形迹;头顶上耸着发髻:正是一些书上画的屈原的形象。民间传说是,当年屈原在石崖上倚靠过,他的形象就永远浮雕在石崖上了。我肃然而立,向这位楚国的三闾大夫行注目礼。他端庄,凝重,眉头似乎微微拧起,深邃的眼光望着前方,——前方正是北方,楚国的都城所处的方向。我久久地玩味着这天然的浮雕。黑色花岗石中间竟嵌着那么一块古铜色的石头,古铜色的石头竟鬼斧神工地浮雕着一个人的胸像,胸像居然又那么肖似屈原。还有,石壁上方有一线浅浅的石檐,石檐上方沁出的水只在浮雕两旁流淌,而浮雕则是干的。——有时候,大自然的行为真是不可捉摸。
        但这里是否是史籍里所载的渔父亭的遗址?我想寻找断碑残碣,好得很,两块宽为一尺左右的长条形石板若隐若现地横铺在路上,其中一块有一截伸展在路墈之外的水田上空。我走到下面的田墈上观察石板,它的厚度是五寸左右。我的一个同伴站在悬空的石板端头,俯下身子弯着手腕抚摩朝下的一面,说,那一面跟朝上的一面同样粗糙,并没有摸到字。于是我们分析,这里就是渔父亭的遗址,两块石板是渔父亭的基石,渔父亭的一边是凌空于墈外的;亭子本是临水而建,只因“沧海桑田”,江流移开了二三十米远。不久来了一位“土人”,他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结果。
        我也走到悬空的石板端头,想像着“有亭翼然”的样子;想像着人们在亭内面对石壁上屈原的形象虔诚凭吊的情形;想像着人们凭栏望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情景。
        此亭建于什么朝代,史籍上没有记载。史籍上只是有“武冈城东沧浪水口有渔父亭”的记载。当然,史籍上还有不少咏此亭的诗歌。清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任武冈知州的松江华亭人彭开祐一首五律是这样的:

不是湘江路,斯亭也号渔。沙怜沉石处,泪洒读骚余。

尚有人招屈,曾无地卜居。独清资可比,何事检遗书。

而康熙晚些时候的一位曾在武冈执教的读书人咏此亭的诗,则有“孤亭落翠余兰茝,断碣沉烟老薜萝”的句子,可见清康熙晚些时候此亭就坍塌了。
       但屈原在武冈民间耸立的形象还十分坚挺。每年端阳的祭奠,人们格外狂热,又格外虔诚。沧浪江畔的尹姓人家的神龛上,至今仍供奉着两尊神灵,一尊是渔父,一尊是屈原,——他们把渔父和屈原都认做先祖。传说屈原被渔父留在沧浪江口的独屋里住了几天,就留下了自己的根。临走时,他用竹片写了一个“屈”字给渔父的堂客,叮嘱,他们的孩子就姓这个。后来孩子出生了,渔父的堂客也讲了实情,渔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对堂客、对孩子宠爱有加。堂客有功啊,那是三闾大夫的血脉啊。但又不好意思让儿子姓屈,而截取了“屈”字的上头,又觉得“尸”字不好听,就在中间加了一横,就成了“尹”。——武冈方言的“尹”与“永”是同音的。 (去年在此网站上发过内容大致相同的文章,此次是修改过的)

阅读 7185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兵子驼

说到了破四旧的时代了,那个时代,真的破坏了好多的古迹啊,可惜了.............

2213年前

故乡的云

“武冈城东沧浪水口有渔父亭”,此亭就在我家附近,溪水过于亭下。

2313年前

钟文晖

堂客有功啊,那是三闾大夫的血脉啊。但又不好意思让儿子姓屈,而截取了“屈”字的上头,又觉得“尸”字不好听,就在中间加了一横,就成了“尹”。
哈哈,以楼主所述,武冈的“尹”姓,血脉来自?

1713年前

股往金来

屈子是在等白素贞!!! 呵呵 !

1913年前

言宋

那些被抛到河里的菩萨,不知有没有屈原的,如果有,那就是时隔两千多年后,屈原又一次被“流放”。

2113年前

王八道

这样的文章要细细品.

3013年前

周宜地

好文!!!!!!!
自然,深邃,厚重。

2413年前

兵子驼

我是云山人,确还没有去过资水的源头了...........

2413年前

兵子驼

坐了板凳...............

2313年前

家乡人_17228

坐黄老师的沙发!!!!

2913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