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在春联中感受千年古城的书卷气息和诗意情怀

在春联中感受千年古城的书卷气息和诗意情怀

水云生 2017-01-25 20:35 1

武冈联事




       武冈是诗的国度,在邵阳属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的地方。


       武冈更是楹联的世界,武冈双牌浪石古民居群,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保存了我国极其珍贵的一笔楹联文化遗产,是古楹联文化的活化石。其古楹联保存规模之大、保存载体的文物价值和楹联整体水平之高,无愧于“潇湘楹联第一村”称号。然而,她只是武冈楹联保留下来的典型代表,散布在全市每个角落、已经损毁的无以数计。但那民间流行的楹联习俗却被一代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风吹荞动桥不动

       日照霜融桑不融


       看牛伢子背蓑衣拖拖拉拉

       读书先生打油伞滴滴答答


       打记事时起,父亲就开始给我灌输楹联的妙处。父亲只有初小文化,他肚子里却有蛮多有趣的对联故事。以上二联是我记忆中最初的楹联印象。


       第一幅讲的是一位秀才从桥上过路,看到一个老农正在桥上摊晒荞麦,一阵风吹过,荞随风动,老农赶紧用扫把去追,他诗意大发,随口来了一句:“风吹荞动桥不动”,正当他思索下联的时候,老农也随口接了一句:“日照霜融桑不融”。


       第二幅讲的是一个先生早上去学堂上课,路上遇到一个放牛娃,放牛娃个子矮却背着一幅大人的蓑衣,蓑衣拖在地上有点滑稽,不由感叹道:“看牛伢子背蓑衣拖拖拉拉”,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放牛娃感觉到自己受到到嘲笑,随口回了他一句:“读书先生打油伞滴滴答答”。先生不禁无言以对,自叹不如。


       据武冈州志可知,武冈有记载的最早对联竟然出自七岁儿童之口。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武冈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名叫于子仁,从小聪明过人。七岁那年,武冈知州白素将他接到自己家里陪他儿子读书。当时正值插秧时节,白知州带他们在田间踏青,看到路旁有农人正在拔秧,以稻草捆之。白知州顿生诗意,他想考考自己的儿子和于子仁,出口道“稻草缚秧翁抱子”,谁知于子仁不加思索,见路人竹篮里装满竹笋,随声应道:“竹篮装笋母携儿”,白知州甚为惊喜,为他的反应敏捷和小有才气啧啧称赞。此后更加着力培养,视为己出,后来于子仁中了进士,先后任山东昌乐县知县、登州知府,晚年回乡隐居云山脚下,自号七十一云峰道人,著有《七十一峰诗草》。


       从上面三个故事不难看出,早在明代之前,我地楹联已相当普及,就连乡野农夫、放牛娃都能出口成对。


《武冈诗联》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武冈楹联文化仍然生生不息。据记录:1985年春节,市文化馆在全市搞了一次春联竞赛活动,征文一出,爱好春联者多如过江之鲫,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才14岁。七天之内,应征作品多达1173副。



       1993年武冈撤县建市前夕,武冈报社和市蜂窝煤机厂联合举办“烽火杯”春联竞赛,应征者年龄最小的才十岁,此举之后,蜂窝煤机厂连续几年在厂大门口悬挂出巨幅春联。


       2001年,武冈市修建工业品市场,奠基前,就向社会各界征集开工时的楹联,竣工开业前,又向全市征联,然后,由市政府办公室主持,邀请全市的撰联高手,几次聚会,进行评选,评选时,市政府主要领导还亲自参加审稿。十多年过去了,那四副镌刻在大理石大门之上的楹联至今引起人们的啧啧称赞。


环保水笔书法队伍在百姓广场挥毫练笔


       2011年,武冈诗联协会成立,至今发展会员120余人。他们每年编辑会刊《武冈诗联》2期,每期收录优秀诗联200多篇幅。他们与老干诗联协会和市书画协会合作,自2012年开始,每年春节前夕举办“迎春诗联”展活动和“免费写春联送温暖”活动;还独创了一支环保水笔书法队伍,天天轮流在百姓广场挥毫练笔。他们还多次组织采风创作竞赛活动,鼓励大家向全国各地诗联刊物投稿、参赛,先后有50余人次获得全国和世界华人诗联大赛奖项。


       2016年6月,他们编撰了两部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诗联集,分别是《武冈古今联墨集》和《迎春诗联展集》。这两部联集是武冈楹联划历史的里程碑。他们的主要经费来自会员会费和部分赞助,他们的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大家的老年生活,开启了武冈诗联的新天地,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默默奉献,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广大群众,使武冈的楹联文化得到全民弘扬,不管是不是武冈人,只要生活在武冈,都能感受到千年古城文化的书卷气息和诗意情怀。


       且喜都梁树帜,

       欣看国粹增辉。


       这是武冈市诗词楹联协会成立时,邵阳市楹联协会会长邹宗德题赠的贺联。



       随着武冈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年春节前夕,武冈工业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喜庆用品专卖店光灯笼和楹联总销售额均在2000万元以上。大年初一走进大街小巷,几乎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喜庆的灯笼、贴上了鲜红的春联。乡下的百姓也不甘落后,近两年大有赶超城市人的趋势。


       在武冈,现有专业从事楹联工作的书家20余人,除了春节期间,在平常,东门旺角等街角,都能见到现场为人写联写家先的人。这些人还开班授徒,武冈每年考上书法专业的大学生为数不少。


       “二十四,写大字。”这是流传千年的民俗谚语,他告诉人们,到了腊月二十四,就是大写春联的时候了。春节对联民间简称“春联”,春节贴春联在民间大规模流行于宋代,明代盛行。家家户户贴春联,以此寄托新年的美好愿望,总结过去以及感慨时代政策和新风尚,更为过年增加喜庆气氛。


       然而如今的人们早已抛弃了时间的局限还没到腊月二十四,各地的年味已经迫不及待地扑面而来!武冈的春联和灯笼更是遍地开花,彰显着人们对节日的重视和对红火日子的无限向往。


(原创文章,作者:水云生,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公众号:新武冈”)

新武冈二维码_副本.jpg

长按二维码关注


阅读 7616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黄三丛

武冈诗联,繁花似锦。可吟可诵,可叹赞!

167年前

作者回复:

黄老师新年好,感谢来读拙文,请多提批评意见。

2017/2/5 12:35:34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