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的联想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的联想

钟文晖 2009-04-18 13:42 4

旧时专供儿童阅读的通俗读物《千字文》云:“两疏见机,解组谁逼》。”两疏指的是西汉宣帝时的疏广、疏受。两疏都是读书人,疏广是疏受的叔父。疏广被任命为太子太傅,疏受被任命为太子少傅。象这样的叔父和侄子同时为太子师傅,是极为少见和难得的,当时的大臣们都认为是一种无限的光荣。可是,两疏只干了五年,就主动上疏辞职,归老故乡。他们离开长安那天,许多人都去为他们送行。

两疏告老还乡时,皇帝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金五十斤。他们回到老家后,每天和乡下亲友相与娱乐,朝中所赐,几乎花光。子孙很不乐意而托人劝他们说:“何不买点田地,盖点房屋,为子孙立点基业?”疏广说:“我既已有田,也有房,只要子孙勤劳,就不愁温饱。如果我再置家业,只会令子孙怠惰,坐吃闲饭,那就增加罪过了。”

在封建社会里,大官大吏一般都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直至“眼前无路”才会想“回头”的。两疏不留恋富贵荣华而常怀盈满之戒,不以钱财贻害子孙,真是高瞻远瞩啊!追古思今,对比时下一些官员,他们一心只想五子登科:妻子、儿子、房子、车子、票子,样样如意,事事称心。他们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争权夺利公开化,行贿受贿合法化,吃喝玩乐经常化,安排子女系列化。

为什么这些腐败的官员能这样肆无忌惮、得心应手?为什么我们老是一手硬、一手软,两只手不能同时硬起来?联想起社会上那些腐败现象,实在是感慨万千!

历史上所谓“其兴焉勃焉,其亡焉忽焉”的现象太多太多了。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未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循环。一般来说,事业刚开始的时候,聚精会神,环境渐渐好转了,惰性自然地发作,精神也就渐渐地放松了。

早在1945年7月,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就直率地向毛泽东提出了共产党执政后能否避免“人亡政息”的问题。毛泽东很有信心地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中国共产党也一再提倡开展民主监督。但是现在对民主监督没有法律上的保证,没有确立民主监督的有效制度,没有透明度,没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或是民主监督不制度化;或是民主监督作用不大;或是谁民主监督了,谁就有小鞋穿的日子……于是乎,人们似乎心灰意冷,认为凡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有人说,对腐败现象,人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而“腐败”往往还盛于“反腐败”。殊不知,即使人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也还睁着一只眼呀!到了一定的时候,睁着的那只眼会越来越睁得大,闭着的那只眼也会慢慢地睁开的。天网恢恢,那些坏家伙也多行不义必自毙而终究难逃法网

当今,中共中央号召人民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再三强调反腐倡廉。于是,人们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了无数次的斗争,都是以正义战胜邪恶结束的,同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反腐败斗争也会大获全胜。我们深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正义的法宝,一切腐败分子都会在正义面前原形毕露而受到应得的惩罚。党风、民风会迅速好转,民主监督的制度会正常地持久地坚持下去。

1994年4月18日

阅读 1.2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钟文晖

呵呵,持节云中先生,起码还应该可见到我老朽的“阿Q精神”吧,那就是:敢写、敢鼓与呼!其实,我是从我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过的文章挑出些我认为当今还没有过时的供大家指点指点。

1615年前

钟文晖

还是相信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1915年前

钟文晖

现在比那时候还是抓贪官抓得多点嘛!

1915年前

云中乘风

此文作于1994,现在又如何?

22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