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清朝时期,武冈张氏科举人才崛起迅速,究其原因,原来跟这个组织有关

清朝时期,武冈张氏科举人才崛起迅速,究其原因,原来跟这个组织有关

武冈张氏 2024-03-20 14:48

近年的武冈,已然形成了一个社会大众积极行动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每年在高考、中考录取通知书下发之后,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活动随之大量举行。其中既有来自政府部门的,也有来自家族、公司、个人的。比如武冈张氏就成立了“武冈张氏家族教育基金会”。

图片

丰富多样的捐资助学活动,通过奖品、奖金等方式,不仅起到了奖掖先进,帮助贫困学生读书圆梦的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于科教、公益的态度,对武冈形成崇文尚学的良好风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
武冈捐资助学的风气如此良好,却并非是在最近几年形成的,而是有传统可寻的。清代,武冈张氏在道光乙未年(1835年)就建立起来了用于资助家族学子读书、赶考的公益性组织机构——宾兴会。
图片
宾兴会不仅见证了清科举制度的繁荣与衰败,还在资助学子应试、培养人才、振兴文教等方面贡献良多,对当今教育发展也有所启示。
图片
旧时地方官仿古乡饮酒之礼,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谓之宾兴。“宾兴”一词,始见《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后世将支持应试、入学、登科的机构称作宾兴(李才栋《漫说“宾兴”》)。“宾兴”之意,诸多学者认为宾兴会是清代出现的一种民间助学、助考组织。
图片
宾兴礼分为送行、乡饮、礼仪和捐助,是当时宣扬科举制度崇高性的仪式,目的在于宣扬尊长尚贤的道德伦理观念,衬托出应试者的荣光与高贵,进而可扩大科举对荣耀乡里、光宗耀祖的影响。

宾兴会作为与古代科举制度配套的一种民间助学、助考组织,其实质和官学、官办书院施行的助学制度一样,目的都在于让士子安心读书,解除贫寒子弟的后顾之忧,为应试者提供便利和资助。
图片
武冈州“距省稍远,庠序之士寒畯为多,每届乡试恒以旅费维艰中止。道光乙未年,武冈张氏民远公房后裔置田二十三亩,逐渐增加,以其租息助家族文武诸生乡试旅费。随着赴考人数增多,最终促成了清中后期武冈张氏民远公房科举人才的崛起。
嘉道以后,清王朝渐入衰世,不过湖南社会经济仍有所发展,并未戛然而止,这给宾兴组织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图片
上图表所示,乾隆年间湖南有5州县初设宾兴,嘉庆年间有10州县初设或增设宾兴14处,道光年间21州县设有宾兴25处。
据有关学者测算,当时举子们赴京往返一次的费用每人约需120两白银,而朝廷给予的补助最多不超过30两,多数考生的应试经费仍需靠自己来解决。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光绪末年,四川合川(现为重庆)有个叫丁治棠的举人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前往北京参加会试的全过程,往返一共用了八个月时间,期间经受了晕船、生病的折磨,除了科考费外,还要承担高昂的差旅、医药费。
古时考生赴考期间不仅收入全无,还要准备如车马费、旅店费、饮食、盘缠,再加上需准备购买一些考试用的脂烛水炭、衣席等,费用不小。一般人家,实难筹措有关费用供考生科举。
图片
宾兴会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最重要的助学、助考组织形式,它对科举资助进行相关规定,尽可能地资助应试士子,给予一定的路费、奖赏等,帮助考生解决科考中的困难,实现士子们步入仕途、光宗耀祖的梦想。
宾兴会为与科举制度配套的一种民间性助学组织,其实质和官学、书院施行的助学制度一样,都在于让学生安心于学问道德,解除了贫寒子弟的后顾之忧,为应试者提供便利。而其存续期间的确对培养人才、辅翼文教、解决学生人学经费、奖励攻读、资助应试资斧(路费)起了重要作用。
宾兴会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开放包容、变革尚新、开拓进取、崇文厚德等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于新时代武冈及张氏家族的发展仍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武冈张氏


阅读 274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