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两篇“红色”散文

两篇“红色”散文

黄三丛 2014-12-10 08:58 5
陈碧秋点评:抚今追昔,文中两位也确实算得上革命先贤。那么,能不能称这文为“红色书评”呢?

 

两篇“红色”散文

作者:竹青 来源:邵阳晚报 字数:1260

 

黄三畅相继发表在《邵阳晚报》上的散 文《瞻朱自清塑像》和《瞻闻一多塑像》,好似两朵并蒂莲荷 ,清新悦目。朱自清和闻一多是毛泽东赞誉 的“红色人物”,这两篇小文既是两 位“红色人物”塑像 的“观后感”,也可 谓“红色散文”了。当然 ,作者彼时的别样心境 ,并非一 个“红”字了得。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作者和朱 、闻二位先贤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可谓幽冥相隔两茫茫 ,然而流淌在华夏儿女血液中刚硬的气质 、仁爱的因子 ,是息息相通的。作为后人 ,作者从《别了 ,司徒雷登》中 ,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拒绝领美国救济粮那 种“比汉白玉还要坚硬”的民族气节 ,领略到了闻一多先 生为民主自由奔走呼号不惜流血的与赭红色花岗岩一样的神韵和精髓;作为后人 ,作者又 在《荷塘月色》中 ,解读了朱自清先生难遣愁肠月夜游荷塘的真谛:避开纷扰 ,摈弃繁杂 ,让纯净的阳光月色注入心胸 ,让鲜洁的雨露清风融入血液 ,与自然为友 ,和草木对话 ,如是 ,则能心宁气静 ,平和豁达。”也 从《最后的演讲》太阳吟》洗衣歌》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中 ,仰视到了闻一多先生“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 ,爱他的祖国 ,爱他的人民”的伟大胸怀。正是因为这些 ,黄三畅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与先贤们有了心灵的沟通。
    有了心灵的融合 ,在瞻仰先贤两尊塑像时 ,就有了真情流露。当作者 从“弯弯曲曲的”坎坎坷坷的”已然没有了煤屑”的通往荷塘边的路上突然就发现了朱先生的塑像 ,仿佛拜谒到一位久仰的尚在人世的尊者 ,心情是那样惊喜 、激动 ,瞻仰 、端详是那样细致:您身子微侧 ,面向荷塘,一只手搭在大腿上 ,一只手自然下垂 ,在小憩。您面容清癯,头发却梳得一丝不苟。”由此及彼,又想象着当年朱先生的形象:“在我的想象中,那月夜绕荷塘漫步的您……似乎更忧郁,因此眉头似应更皱一些;似乎要更儒雅,因此目光没有这样犀利乃至逼人;似乎更潇洒,因此手脚没有这样拘谨;内心的不宁静,似乎也应该从睿智的前额上沁透出来。”眼前所见的形象与以前想象中的形象描绘,细腻逼真,流露出后辈对先贤的拳拳之意,仰慕之情。“您的眼镜是多少度?该不会影响视力吧?”是学生对先生的关心,更是作者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读来不禁令人眼眶发热。
    有了对先贤敬仰的真情,就有了不同于常人的别样心境。在与闻一多先生的“交流”中,作者发现“您身躯微俯地坐着,右臂的臂拐撑在右大腿上,手举一个烟斗,左臂拐以下随意地搭在左腿及左腿与右腿之间的袍幅上。您的头微微扭着,长着上髭的嘴唇也微微抿着,睿智的前额微微皱着。”于是猜测“也许,您在思索‘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或者就在思索‘诗人的主要天赋’究竟是什么;或者就在思索,中国怎样才能真正消灭专制,中国人怎样才能真正获得民主和自由。或者,您在签署了《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之后,在思考怎样继续投身争取民主和自由的热潮……”话语中,莫不流露出一位与先哲心灵相通的后来人深刻的思考与普世价值理念。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先贤则倾情于先贤,这亦是人生的幸事啊。
     

阅读 9210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满背情怀

好久没有见到黄老师了,在这问声好!

479年前

水无月

哈哈,很久没来人网了,没想到一来就有好爆料!恭贺老师们!

559年前

hdbg

对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只有【背影】【荷塘月色】很美的记忆了,闻一多先生的文章里只有那种热血沸腾拍案而起的愤懑,在这经济大时代里,还能领悟更多吗?我也在思索。。。

519年前

闯飘

好! 。给两位黄老师黄氏兄弟十个赞!

519年前

黄三丛

一发而不可收拾,又发上一篇书评。只要是好文章,我都有忍不住要说几句的欲望。

509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