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新闻 武冈新闻龙哥谈武冈一中的文化底蕴

龙哥谈武冈一中的文化底蕴

红楼一痴 叙利娅 2018/12/19 12:57:01
内容导读:文化底蕴来自于学校深层的人文。

龙哥谈武冈一中的文化底蕴

一所学校,尤其是有较久远办学历史的学校,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个性。在师资与生源上大做文章,努力提高升学率获取社会声誉的同时,拼命从办学内涵上挖掘。在高举人文精神的当今时代,什么都往“人文”二字上靠,出现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滑稽事情。

   

一、考察能出底蕴吗?

我们学校是一所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了。在2003年创办湖南省示范性高中的时候,提出了从文化底蕴上做文章,突出自己的办学思想与特色。领导们外出考察了很多学校,跑遍了三湘四水。回来在教工会上说,某某学校的文化气氛很浓,校内有文化广场或是文化墙,其中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有雕塑,司马迁、张衡、沈括、关汉卿、曹雪芹,爱因斯坦、牛顿、笛卡尔、达芬奇、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等等等。回来之后总得要向老师们做个交代啊,来点形象工程。于是要求老师们给校内的道路命名,什么懿范路,桂馨路,不一而足;做了好些警示牌,上面写名人名言,下面做成垃圾桶。一个两百亩地的校园,到处竖着牌子,俨然一道壮观的文化景观。文化底蕴是不是也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在我看来,这是件十分滑稽可笑的事情。他们对“底蕴”这一概念的理解实在是知之不多。把校园打扮得漂亮,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用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感化学生,这叫做以环境育人。但并不叫做文化底蕴,至多就算是注重环境的文化气氛。像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处处彰显出浓厚的审美情趣和富贵人家特有的家族传统,诗书礼义之族的书卷气息从建筑的布局与陈设的摆放上都可以看得出来。而作为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挖掘自己的文化底蕴居然企图通过考察别的名校来实现,这只能说明这所学校毫无底蕴可言,或者说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优良传统。竖几个牌子就叫做有底蕴了?命几个路名就叫做有底蕴了?这种做法本身就显示出文化上的浅薄。

  

二、“底蕴”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底蕴”二字的:底蕴——详细的内容,内情。如果把“底蕴”与“文化”连在一起,词典上的这个解释显然是肤浅的。首先,这个解释没有揭示出“底蕴”的本质特征。我认为,所谓底蕴,不仅仅指“详细的内容”,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元素与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元素肯定是复合的不是单一的,这种传统肯定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飘忽不定的。一所崭新的学校,哪怕再漂亮,我们从外观上看不出它有多少厚重的文化底蕴来。只有我们深入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可以感受到它的文化气氛。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工作的地方——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学校,绝对不会有我们现在这样豪华的校舍与舒适的学生公寓,可是从那所学校里面走出了大量的科学院院士、作家与艺术表演家。他们的老师把教育当作自己终身的事业来追求,他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因此乐教;他们的学生把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获取知识当作自己人生的快乐,因此乐学。这样他们真正实现了《礼记》上讲的“教学相长”。师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里共同探讨知识的奥妙,畅谈理想、畅谈人生,用审美来感染学生,陶冶情操。因此,在帕夫雷什中学有的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充满了时代的英雄主义色彩。这种传统潜移默化地流传下来,积淀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校长、老师用它教育一代又一代新人。因此,这种底蕴就像一个核辐射源,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无穷的能量,在苏联教育史上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三、文化底蕴从何处而来?

文化底蕴从校史中来。有悠久办学历史的省级示范性中学,数十年来为高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行业或部门领导,有的在部队做了将军,有的成为了艺术家。我们缺少专门的校史编写机构,对自己的毕业生、校友太多的缺乏了解。而这些从母校走出的成功人士,他们有着怎样的求学与创业的经历,学校恐怕不会有过多的关心。在大城市的名校,尤其是在国外的一些有名的大中学学校,是非常注意这方面的资料与信息整理的,成立有专门的校史委员会。这些社会精英或社会名流,经常被邀请回母校做各种学术讲座。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沃土,有责任挖掘属于自己的富矿。这些曾经求学于此的社会精英与文化名流,是如何发扬母校传统精神的,是如何继往开来使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的,他们的共性长期积累并沉淀下来,就是底蕴。而如今,我们只关注文化名人是否曾经在此求过学,如有点渊源,驱车数千里前往拜访,合个影,准备好内容请名人为母校题词,算是写进了校史。于是在每年的新生入校教育大会上,历数本校的光辉业绩,培养了多院士,科学家,将军,作家艺术家。很少有人去关注在这些名人乃至伟人的黄金岁月里,有勤奋敬业的师长含辛茹苦的栽培。


文化底蕴从科学的办学理念与管理理念中来。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要适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切忌高大上,切忌空泛。管理层对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要有明确的定位,要遵循教育规律,在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大背景下寻求主动发展,主动拓宽办学渠道,探究新的办学模式。我校的办学理念出自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培养真正的人”。我们的诠释简单定义为:厚德之人、有用之人、全面发展之人。这种定义还欠全面,显得肤浅,没有把人的发展的本质揭示出来,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太好操作。其实,作为个体生命的“人”还有更丰富的本质特征有待发掘。办学理念是灵魂,一切工作的展开应该始终体现办学理念。我们的办学理念既然是“培养真正的人”,那么,管理的人性化就一定要体现出人本精神,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的管理,据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师生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教师才是学校的核心因素,教师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发展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必定是落后的学校。因此,学校必须要打破大锅饭,要培养自己的名师。把敬业乐群,苦干实干当作一种优秀品质来表彰。 

 

文化底蕴从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中来。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体现在领导团队的人格魅力与工作作风上。领导团队要有集体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师生的奉献精神,做全校师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淡泊名利,树立教育情怀,真诚团结,协作共进,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那么学校才有希望得到发展。领导者自身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发展方向,是潜在的发展动力之源。有一个良好的领导团队,才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名师。

文化底蕴从充满个性的教师群体中来。教师要强调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教师绝对不会有魅力,不会有吸引力。想当年蔡元培在北大主政,采取兼容并包的管理思想,学术争鸣非常活跃,大大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一大批独具个性风采的名师脱颖而出,留下了很多有嚼头的故事。学贯中西的辜鸿铭,谦虚低调的红学大师俞平伯等等,都是个性鲜明的大师级教授。当然中学与大学不一样,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办学方向、评价体制等各方面均不相同。而我们对于个性突出的教师常常不被看好或者不被尊重。在某些领导的心里,似乎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整齐划一,这个观念是极端错误的。没有个性,就没有魅力。曾经有一名数学老师,基本功非常棒,教学业绩也是杠杠的。在一次全县高三数学观摩课上,这名教师拍着讲桌说:“同学们听好了啊,这个题目很难解,不是非常厉害的数学老师是做不出来的。”这么一说,学生们似乎都笑了,但是听得非常认真,而确实他讲解的题目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评课的时候这名教师却遭到了一致的打击,被批为学界狂人。如今,有这等底气在观摩课上口出狂言者,估计没有了,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但是,他的学生们永远记住了他,这经典的狂言也就口耳相传了。


微信扫一扫     关注龙哥公众号

陈云龙,武冈一中语文教师,教书育人二十多年,常年在教学岗位一线,对激发学习兴趣,颇有心得,讲课而幽默风趣,为人随和,性情旷达,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影响颇深现桃李已经满天下。好书法,意境典雅,颇有趣味,自成一家。研究红学多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发表过多篇文章,现自己创立一个公众号名为红楼一痴,文章内容多包括教师工作,个人感悟,以及红学研究的个人心得。


阅读 1.1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