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我家的那些老古董

我家的那些老古董

先进文化 2021-06-14 11:27 1
我家的那些老古董
武冈人网:杨进文(苗族)


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珍奇物品。今天就给大家来介绍几件我家的老古董。


蓑衣


图片
最近听三岁的小孙女朗读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不禁回忆起来那自己曾经做苗家“蓑笠翁”的情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村里耕种几亩责任制田。春天雨水多,却正是春耕播种的农忙季节。为了不务农时,常常在雨天里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冒雨出门去干农活。
蓑衣的特点是既能遮风挡雨,又保暖透气,比穿其它材料制作而成的雨衣要舒服多了。
我曾在大晴天的清早与下午和一位堂伯父连续三天穿着蓑衣一前一后牵着一头近2龄(年)的黄牯到屋门前田垅这块面积有四亩挂零的”白米大坵"的冬水田(头年冬天已经犁翻过)里"告牛"(将不会耕田的牛学会犁耙)。一些过路的青年人不明"真相原理",为我俩在大好天气里戴斗笠、穿蓑衣而感到"好笑!"。后来,青年人去问长辈才知道:庄稼汉在"告牛"时,无论是天晴落雨都是这番"着装"。如果不穿蓑衣去"告牛",到时遇上雨天穿蓑衣用牛时,牛会“大惊小怪"不听使唤。其实,牛亦得要”见多识广"。
图片
说话"告牛"的过程之中,要掌握好几句牛”语"要领:“呵起",是指开始起步;用手扬鞭,示意“奋蹄前行,加油干";转弯时,我与绿伯伯口里同时拉着长声对牛大喊:“转——来………"!"唉!"是在指"叫停!"。我在前面用一根约三尺长的小竹筒套着牛鼻子与牛"齐头并进“,伯父是一位种田“老把式"就在后面充当“总指挥",他左手握牛绹,右手执牛鞭(竹枝)。牛绹,犹如驾车的方向盘,若要牛向左或向右转时,就得用手拔牛绹……
我虽然“洗脚上岸"几十年了,也用不着穿蓑衣,但对那蓑衣记忆犹新!


蒲扇


图片
天气逐渐变热了,妻子又从柜子里翻出了家里的蒲扇给我用。当我一眼见到蒲扇时,不禁吟起几十年前流传在城乡的一首打油诗:“六月天气热,扇子不能借。朋友若要借,等到十二月!”从而说明蒲扇在炎热季节里的重要性。
在那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购买一把蒲扇,不会超过一角钱。那时没有电风扇,更谈不上什么空调了。
蒲扇,在那个时代里的用途可大呢!主要是用于煽风解热,摇扇驱蚊。农村里的人烧制砖瓦,在装满窑后点火燃烧时,几个窑门口的师傅使劲地摇晃着扇子。平时家里烧煤火也需要那把蒲扇去"煽风点火"。
记得我儿时,在那炎热的夏天里,每到晚上是奶奶一边轻轻的摇着老蒲扇,一边哼着流传过几代人的儿歌:“桃子花、李子花、大路上行起一个妹叽嘎,留她进来歇一下………"让我进入梦乡。所以,时至今日,我对那蒲扇情有独钟!


马灯


图片
近几年来,男青年结婚之时又流行准备二盏马灯,由德高望重的家务长提着去女方家取亲。每见到此番情景,我则想起旧时的马灯。
马灯的作用与功能独特。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农村里没有点上电灯,而马灯与煤油灯给千家万户的照明起了一定的作用。可谓“有一份热,发一份光!"。马灯,便于提携,而且其防风功能强。人们提着马灯行"夜路"(晚上出门)一般风吹不熄灭。那玻璃防风筒下,设置了一个"卡扣"。如果需要点灯时,用手一卡,那防风筒就往上移动”张口",待马灯点亮之后,再用手一扣,那风筒就自然滑下"闭合"。
改革开放前,我家购买回来一盏旧式马灯。有了马灯,于是就常备有煤油。乡邻乡亲有办喜事需要马灯者常来借用,如果对方缺煤油,除了借灯,我家还得"贴(煤)油"。事后,借马灯的主人退来时,有的馈赠一对米花,以表谢意!
那时的马灯驱逐了夜间的黑暗,照亮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融洽了邻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一直在怀念被风难以吹熄的马灯。
收音机
图片
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前,无论是城乡用“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及收音机)来衡量一个家庭富裕。当然这里的"一响",就是指收音机。
那时,收音机的款式也不多,一般为长方形。外壳平整光滑,精致玲珑。其颜色大多为黑色或枣红色。其功能亦不复杂,键钮为“开、关,更换音量与接收台。当时许多时事政治、文艺歌曲就只能从收音机里尖着耳朵听到”只言片语",往往令收听者听得“如痴如醉"!
那时,湘桂边界信息闭塞,人们只能靠广播和收音机来了解"山外的世界"。而如今,信息发达,电脑电视与手机等等早就替代了收音机。但是,我对那曾经使用过的收音机还保存着,听过的那种声音仍然在耳边"响起"!


水壶


图片
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水壶挺受人器重。因为它方便携带,可手提背挎。那时的水壶,在城里乡里都十分流行。如果谁家有一个黄色的军用水壶,那就更加显得洋气。
当人们去野外劳动生产,离家出门时,用水壶装满茶水。每当口喝时,则急忙拿起水壶”口对口直接“灌输”!一般最后那次喝时,总是喝得个底朝天!心里还在犯嘀咕:水壶容量过少!
我家的这个水壶曾经"失而复得"。2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秋高气爽,我挑着箩筐,带着水壶去自家责任山场的油茶林里采摘茶籽(果),回家时,粗心将水壶忘记拿了,第二天下雨,不能去摘茶籽,也就没念及水壶,院子里的一位堂兄进山放牛,见到茶树上挂着一个水壶,于是顺便拾起。后来,当他得知水壶是我家的,也就主动“还璧归赵"了。
水壶,虽然早已"退休",但是我仍然念及,犹如一位“老朋友"!


花窗


图片
花好月圆之时话花窗,抚摸花窗忆往昔。
我家珍藏了一个清朝时期的花窗。这个花窗是1968年我家拆老木房修建新青砖屋时而留下来的。收藏的时间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至于花窗是具体是何年何月?哪个工匠精心雕刻而成,则难以考究了。
仔细观花窗,用眼摩工艺。我家那个花窗,别具匠心,图案清晰。鸟语花香,其鸟:引颈向上,嘴衔花茎,目不转睛。其花:茎叶分明,花瓣可辨,常开常鲜。总之,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看了古老的花窗工艺,足见我们苗家人民智慧无穷。与当代提倡弘扬工匠精神是遥相呼应的。花窗,看起来极为普通,其实不寻常。它是我们苗家人雕刻艺术的结晶!



阅读 4479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先进文化

老物件,见证了历史!时过境迁,成了人们心目之中的室贝了!

22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