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武冈密码之十 石牌坊之冬

武冈密码之十 石牌坊之冬

曹潺观察 2020-05-22 14:52

武冈密码之十    石牌坊之冬

作者:曹潺观察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四十几年过去了,当人们津津有味阅读我的文字时,便有了对文字补充的热忱,弥补我记忆曾经的缺失,我的少年生活变得更加清晰与鲜活。

       过去石牌坊的冬天是颇为寒冷的,一条青石板路延伸开去,首接四牌路,尾甩河滩坪。马路两边,木板屋相依相偎,生存着古城善良的人们。大米厂,印刷厂,邮电局与中医院,挤在这条人口稠密的青石板街道上,更加增添了这条街道的喧闹。

       沿着一条幽暗密闭的木走廊走进去,便进入杜家荟。走廊首尾显亮,中间确实有点暗,因为笔直,自然不必担心磕碰。

       杜家荟一天井一堂屋,面积不大,住了十几户人家,朝夕相处,亲如一家。

       天井的大小是由四方木屋的屋檐决定的,若形容杜家荟的天井大小,说既不大也不小适宜,只是檐边离地面矮了些。

        冬天的杜家荟逃不出小城的寒冷。

       幼时的杜家荟,鹅卵石铺就的天井,若凹处积了水,寒夜一过,水便冰住了,薄薄的一小片,在冬阳的照射下,有了色的光。再抬头,檐口处,奇迹般吊了尖削的冰尖,垂向地面,围住天井的屋檐,吊了一圈,寒冷把杜家荟困住了,露出峥嵘来。站在条凳上,伸手便可折下冰柱了,长若八九寸,往口里一含,有夏天吃冰棒的感觉。

       穿过木走廊,走过天井与堂屋,院后住了两户人家。再走,便是一大片菜地。冬天的菜地,少有挂果,只有枯藤,乏力地绕着竹竿,小城的寒冬,降服了万物。

       何时杖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梅花虽有,朔风之中,终究还是孤独了些。杜家荟的人们,秋暮落尽,早已采办了木炭,为抵御严冬。寒冷如约而至,火桶与火柜便可派上用场。

       火桶与火柜是小城人们抵御酷冬的玩什。火桶有大有小,方型,小的火桶是可以提来提去的。一个小木盒上有一个小提手,木盒里有一个掉碴的土陶碗,碗里燃了炭。提在手上,窜门,上街,上学,出工,用得着。

       我的小学是高庙,冬天,背着书包,戴着军棉帽,提着小火桶,走到杜家荟的后院,后穿城河,后化龙桥,后和合街,爬六十几级台阶,便到了高庙小学。

       仍然记得寒冬过去,高庙里那几株槐树葳蕤的样子,一庙槐花的清香,挤满了怀旧的鼻腔。

       哦,忘了告诉你,我是21班的。近50年了,提在手上的火桶,以及非仰脖才能见的满白的高大槐树,那是春天里的记忆。

       火柜是什么呢?这样形容吧,一张倒立的八仙桌,全封住,脚凳底四方用木板相连,上空,四块木板安放臀部。下放置一大火盆,盆上有一栅栏似的木框,坐木板,脚踩栅栏,五六七个人,围坐,上盖花格被,从头到脚,直达心扉,暖了个透。

       石牌坊人,一到冬天,大姑娘小媳妇,喜欢彼此吆喝,到我家火柜里来烤火吧,一烤,从晌午到黄昏,还真是眨眼之间。要知道,姑娘的那点心思,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亦可里三层外三层的揭开,说尽道明颇费周折的,时光便在温暖的炭火边溜走了。

       石牌坊的人们,寒冬之间,套了近乎,深了感情,岁月只在庸常里了。

       去年写的《武冈往事之石牌坊》,漏了几户人家,歉意了,一并补上:邮递员老刘家,一唐家,胡家,膏药奶奶家,司机刘家,电影蒋家,还有一蒋家,贺家,我家,映雯小妹家,肖家,戴家,院后一唐家一蒋家。之所以这么补充,是想让我曾经的邻居永远在我的文字里留存下去,能做邻居,前世要修一千年的。

       小城点点愁,明月人倚楼,石牌坊的少年生活,就让它留存在我的文字里吧。

(请关注公众号)

阅读 378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