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以后的以后

以后的以后

都梁记忆 2018-07-20 18:42 3

以后的以后


以后的以后 

都梁记忆


 以后的以后不是这样的:


 罗师傅做居室装修,过两年六十岁了,妻子也勤劳,夫妻俩身材高大。

 罗师傅近年生意也好,女儿已经结婚生了两个孩子。

 儿子考上重点大学毕了业有了工作娶了媳妇,儿子儿媳妇也有了第一个孩子,并且儿媳妇生的是孙子。  

在三里五里的乡邻看来,罗师傅夫妻俩应该是老来享福了,并且罗师傅年轻时候学会的木匠手艺,老来顺利转型变成房子装修技术,能赚许多钱。在十月金秋儿子喜获贵子,也是自己,喜得龙孙的时候,罗夫人眉开眼笑,要去大城市带孙子了。

 罗夫人要去大城市带孙子的事,一般人都晓得。

 在招呼儿媳妇坐月子时,罗夫人就与儿媳妇合不来。活到五十多岁,从来没有人说自己不会煮饭不会做菜。但仅仅一个月,就饱受过读过大学的儿媳妇无数次责难,什么:

 “饭也煮不好!” 

“炖猪脚炖排骨没抄去血水!”

“尿片都换不好!”

 …… 

凡此种种,行行不行,在儿媳妇眼里。 儿子看在眼里,从没有当面指正过媳妇,儿子的性格一如罗师傅:从来只知道把手艺做好,把钱赚好,把家养好……

 月子满了,罗夫人想回去,回丈夫身边去,她享不了这儿孙福,受不了这天伦乐!

这一个多月,唯有每天大清早去买菜,是她唯一的放风时间。因为有个武冈老乡,能在市场遇到,能笑脸相迎聊上三两句。

 罗夫人半夜在被窝里跟亲姊实妹打电话,给罗师傅打电话。

 快过年了,孙子两个月大了,罗夫人好想回家。但在儿子面前,不想让儿子为难,因为“请一个保姆开支很大!” 罗夫人在老公和儿子的劝说下,答应坚持到过完年:新年到,又添了孙子,没有理由不高兴,没有理由不在一起过年。

 腊月底,罗师傅收拾好家,去了儿子那。

 丈夫来的那天,饭桌上,罗夫人两个多月的“煎熬”,盼到了丈夫到来,心里,心里偷偷的喜悦刚浮现脸上一丝丝,就被儿媳妇捕捉到,当即手指到她鼻子上,“原来你还晓得笑?”

 这事,儿子不吭声,罗师傅也不吭声。


 我的故事讲完了,但罗师傅家的故事没有完,刚过完年,罗师傅夫妇就回到家里,随他儿子儿媳妇“请保姆带孙子”。儿媳妇不依不饶,“不带孙子?从此划清关系,老了不要指望我们……”

 这个讲罗师傅家故事的人,她说,“我屋里崽和媳妇要我去带人,要带放回来我身边带,去他们身边不会去!”问题是?她儿子没有罗师傅儿子那么能干。如果她是罗夫人,她怎么处?从她的语气中,明显感觉得到,自己儿子幸亏没有那么能干!


 另外一个故事。

 李某儿子,考上路桥专业邵阳分校,毕业时遇上四川汶川大地震,路桥震断,所以该季毕业生全部被分了配。五年后,儿子功成名就,条件好了结了婚,生了一对龙凤胎,李某夫妇高兴得“踩不到地”去了大城市带孙子。到了儿子儿媳妇那里,第一眼看到龙凤胎孙子孙女,甭提那高兴。但儿媳妇看不惯公公婆婆,公公的外衣随意放在客厅沙发上第一次,就被儿媳妇一声不吭撂出老远。公公想抱一下孙子,儿媳妇不让,儿子也不表示。原因是父亲之前在煤矿井下工作长了,患上矽肺病。但儿子儿媳妇不作半句解释,之后租房给两位老人,房子租得老远,免得来打扰。

 两位老人在有吃有喝两个月后,终于抹干眼泪进厂打了工。两年后,回了武冈故土。


 老人与年轻人呆不到一起,呆不久,已是一种常态。文化的高低差异,生活方式不同,是主要原因。

 为什么老人与年轻人要呆在一起呢?

 老人与年轻人不能不呆在一起吗?

 老人与年轻人呆在一起会怎样?

 现在来展望一下这些问题背后的远景。

 老人老了,想跟年轻人呆一起,除了生活起居能得到帮助外,精神荣誉方面是主要的:能享福了!这是千古福文化的主体。

 如罗师傅李某夫妇等,一系列情感遭虐而非物质遭虐现象,让许多老人醍醐灌顶?既然物质不遭困,又何必去接受情感的虐待呢?哪怕晚年七老八十能靠种土种田养活自己,又何必去让儿媳妇不高兴?儿媳妇不高兴,肯定儿子高兴不起来。为了儿子高兴,只有自己不高兴。自己不高兴的心情肯定忍不长久。那么答案是必然的:就是不要呆一起。不呆一起了,儿子儿媳妇被迫自己带孩子。如果儿媳妇不想带孩子,进而迁怒于儿子,也应该不要去管,让儿子理性解决,如果儿子还忍,那是儿子不理性。一任年轻人不理性,是造成整个局面的关键。关键不去解决,或解决不了,一厢情愿的忍受成全,和谐家庭永远是水底月镜中花。


 老人不跟年轻人在一起会怎么样?老人自己绝对会有办法,那就是自己照顾好自己。除了自己照顾好自己之外,还可以组织老年生活馆。这生活馆不应该是简单概念的馆,而真真正正要住在馆里,活在馆里。老年生活馆里大家都是老人,老人们要互相帮助,老人要有老年文化,老年道德:

“老有所养”要理解为自己养自己。

“老有所依”要理解为自己依靠自己。

老人都是年轻人过来的:年轻时候没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跟一个穿衣吃饭极不讲究的老人,同桌进食的,这是感性,感性来自内心。如果要用理性去约束自己,一时半会可以,长久未必不是一种煎熬?这个道理老话叫”久病无孝子!“久病无孝子?说明孝子是理性逼出了的?

 所以,当理性遭遇感性这股激流后,为什么一定要让感性去迁就理性呢?就不能以理性去成全感性? 所以,能干的人就会有“不愿意跟儿子去呆一起”的觉悟。


 听说过公汽上:一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时,老人没有欣然接受,而是相当感激地拒绝,说,“谢谢你!年轻人。你请坐,你们上班比我们辛苦,我站一会不要紧!”

 睿智老人的简单言行,在千古孝道上,逆风而行!


 帮助?帮助这一概念,看来得全面理解一下了! 帮助?只适用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智者,哪怕自己没有手,会“生出手来”;哪怕没有足,也能行动。为什么老了,就倚老卖老了呢?这老在无关紧要的人面前,偶尔买卖一次,便宜贵贱无所谓。当这老铁定要批发给“儿子”这类客人时,就不那么顺遂!因为还有一个儿媳妇,是这顾客的搭档。保不住儿子的孝顺也是迁就出来的?更主要的是年轻人压力大,累啊!


在这么个追名逐利社会,年轻人追的名逐的利,太多太多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种闺中怨恨,已如影随形移植到了母亲这种女人心田,“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怨恨,做娘的这位女人如果不能平抑不能割舍,不行了。聪明的公公婆婆待儿媳妇,已经如待女儿一样了。但长久生活在一起,还是没有一个好的理由!


 年轻人上班的同事,同是年轻人,互相竞争; 

老年人生活的同行,同是老年人,相互竞存。

 有压力,才有能力。没有压力,年轻人都没有力量!


 老者,我们即将进入老者行列。当感觉身体不舒服,就使劲糟蹋折磨自己。少吃一些差吃一些,挣扎着运动,拼搏着干活,别躺下……  我穷有穷的优势。富人钱花不完,不需要劳动,也懒得劳动,提前享福,心安理得心满意足之余,很容易提前坐到轮椅上。

“穷不舍命富不舍财“!这是千古的痼疾!


老者智慧了,比少年智慧了,这个社会要有希望。官是老者能当,老者才能当。所以所有的道理都是耆老们定出来的,包括孝顺道。


 年轻人不跟老人住一起了,老人失了依靠的同时,会被迫找到方法的。 老人不指望与年轻人住一起了,家的概念就不再那么强烈。

难怪中国的官,千古以来爱贪爱腐?他贪到的自己消受不完,势必想留给子孙万代,就是想用这些不义之财换取朽木阶段,儿女们那份孝顺。

 没有了这些,这世界公平许多! 

至于老人生活馆的费用,可以来自国家税收。而税收,均来自于年轻人或富人的贡献。家的概念没有那么强烈了,不是没有了家,只是这个家变大了而已。家变大了,公德心才会应运而生。现代人缺乏公德心,孝心作为私德很难单薄存世!

如果真正朝这方面发展了,年轻人反而会相对轻松些,也道德些。别让年轻人背了道德的枷锁,在这世道艰难前行!


 2018.07.20于珠海


写作意图:

前几天看到人网推荐发表的孝子文章,好有作秀的感觉!

如果我老了,哪怕种地种田生存,不要跟年轻人住在一起,情愿去敬老院,没有什么不行的。



阅读 7497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都梁记忆

老者智慧了,比少年智慧了,这个社会要有希望!

85年前

都梁记忆

理性表象,感性真诚,孝子是理性逼出了的!要不怎么”久病无孝子?“

135年前

都梁记忆

睿智老人的言语,在千年孝道上,逆风而行!

2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