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一件难以忘却的往事

一件难以忘却的往事

朱云峰 2018-06-20 21:45 1



  今天在朋友圈内,读到了一位文友转摘自网络的一段话: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最近出版最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敏感关切老龄化社会庞大人群的涌动,以及他们复杂隐曲的心境。
      文中写道:米兰·昆德拉有句话:许多老人说来什么都懂,其实他们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这一段路的准备。
  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不会慌张。
  第一种风景,是陪伴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父辈、祖辈的亲人大都已离你而去;同辈多已自顾不暇;晚辈都有自己的事情忙碌,即便妻子或丈夫也有可能提前撤走,陪伴你的,只有空荡荡的日子。你必须学会独自生活和品尝与面对孤独。
  第二种风景,是社会的关注度会越来越小。不管以前事业曾怎样辉煌,人如何有名气,衰老都会让你变成普通老头和老太太,聚光灯不再照着,你得学会安静地呆在一角,去欣赏后来者的热闹和风光,而不能也需要克服忌妒和抱怨作祟。
  第三种风景,是前行路上险情不断。骨折、心脑血管堵塞、脑萎缩、癌症等,都可能来拜访你,想不接待都不行。你得学会与疾病共处,带病生活,视病如友,不要再幻想身无一点疾病的安稳日子。保持良好心态,适当的运动,是你的任务,你得勉励自己不断努力。
  第四种风景,是准备到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状态。母亲最初把我们带来人世,是在床上;经过一生艰难曲折的奋斗,最终还要回到人生原点———床,去接受别人的照料。所不同的是,我们来时有母亲照料,我们准备走时,不一定有亲人照料。即使有亲人,有的也远不如母亲。更多的可能是面带微笑心里厌烦的无亲无故的护理人员。你得低调,甚至你得感恩。
       第五种风景,是沿途的骗子很多。很多骗子都知道老人们口袋里有些积蓄,于是想尽办法要把钱骗走,打电话、发短信、来邮件,试吃、试用、试听,快富法、延寿品、开光式,总之,一心想把钱掏空。对此得提高警惕,捂紧钱包,别轻易上当,把钱花在刀刃上。
      天黑之前,人生最后一段路途的光线会逐渐变暗且越来越暗,自然增加了难走的程度。因此,60岁以后更要看透人生,尽情珍惜、享受人生,不要再去包缆社会,子孙的锁事。同时,更要理解、看淡这最后的日子,做些心理准备,道法自然,泰然处之!

读到这段文字后,我的心中泛起了无尽的涟漪,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为什么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省城求学时,不知何故,学校中文系竟然请动了当时文坛的新生闯将周荣新老师前来讲座,因而得以有幸面聆周老师的文学专题讲座。内容很丰富,但大多已忘记了,其中有一个细节,却怎么也无法忘记。
  作为农村出身的作家,周老师在讲座中,更多地是关于农村的话题(当时还没有“三农问题”的提法),周老师敏锐地关注和捕捉到了当时农村衰落,田地荒芜的社会现象,曾意味深长的对我们说:
  现在的人,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农民的艰辛,不知道粮食的宝贵,甚至不知道粮食的来历!将来我儿子(周老师的独子周宁,笔者插注)长大了,我一定要告诉他:
  儿子,你吃的粮食,不是从厨房里的粮缸里倒出来的,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用汗水从地里浇灌出来的!

  现在回想,此言此景,犹在眼前。我想周老师他那聪明听话的儿子,仰周老师之教诲,无疑是能够明白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可更多的新生代,又有多少人会明白家里粮缸里的粮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世事难料,又有谁能知道,后来发生在周老师与他儿子身上的故事呢?
   (特别声明,后来的故事是笔者毕业多年后从网络获悉的)

  
  周老师此生“最黑暗的日子”,是2008年8月3日。在忍受了长达3年病痛折磨之后,独子周宁与他告别,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一年,周老师56岁。老来丧子。他悲戚地发问:上天为何要将一个年轻的生命决绝地拖走?我们从没有做过该遭惩罚的事,凭什么要给我们这样的 回报?这不公平!
  如同任何一个因病、灾难或意外丧子的父母,周大新的追问没有得到答案。
  捶胸追悔的父亲
  “我为什么要死死逼你?归根结底是我的虚荣心和功名心在作怪!”
  周老师的老家在豫西南农村,农民出身的他,1970年入伍。当他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的那一年,1979年11月4日,他的独子周宁出生。
  那是个阴天,还刮着风,有点冷。对于选择这个季节生孩子,周大新后来说,“那时我们不懂。那个年代不教给我们任何关于生育的知识,不懂优生,也不懂设计孩子出生的月份,谁敢谈论和关注生育的细节,谁就是一个无耻的流氓。”
  周宁降生之初就遇到了麻烦,母亲难产,医生用产钳夹住他的头,把他拽了出来。可能担心此举伤着他,医生又给他打了抗菌素。
  这些事情,如今都让周老师后悔自责:我为何不早早请假回家?遇到难产我会要求剖腹产,不再坚持自然分娩,就不会对你使用产钳。
  当周宁发出第一声啼哭时,周老师正心急火燎地坐在由山东部队返家的火车上。等他终于见到儿子,年轻的父亲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抱娃,而是用双手捧起,“看着你娇嫩的脸庞,觉得生命真是神奇,心里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和幸福感,我有后代了!”
  周老师觉得肩上的责任一下重了许多,“我得挣更多的钱,好把儿子养壮养大。”
  可惜,那些伴随周宁一起成长的美好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如今都成了周老师痛苦的回忆和反思
  当年工资太少,没有钱多买几条鲫鱼。周老师为此惭愧至今,“实在对不起你妈妈和你,那时应该每天都多买一些,把你养得更壮,使你的身体能抵抗疾病的侵袭。”
  4岁时,周宁想要一个二三十元的变形金刚,周老师一个月才挣60元,没给买,还吓唬儿子,再闹就不要你了,然后真的径直走了,吓得周宁大哭。现在想起来,这个心痛的父亲“非常非常后悔”,“买一个变形金刚就能使家里穷到哪里去了?吓唬孩子算啥本领!”
  到了周宁上学时,周老师决定让孩子报考南阳十三中,但周宁认为自己考这所学校有点难,结果遭到父亲的挖苦:“你小子连这点雄心都没有?你难道愿当一个窝囊废让人看不起?考不上十三中,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哩!”
  后来,周家搬到北京,周宁要高考,父子俩发生了越发激烈的冲突:儿子想看电视,父亲说学习最重要;儿子想打篮球,父亲用锥子把篮球扎漏;儿子说再这样下去就不高考了!父亲带着火气说那你凭什么本领养活自己?儿子说我到地铁口卖光盘,父亲说我一心想把你送入名校……
  周宁得病后,医生说,这与长期精神压力不无关系。周老师追悔莫及:“我为什么要死死逼你?归根结底是我的虚荣心和功名心在作怪呀!”
  失去爱子,这个捶胸悔恨的父亲剖白灵魂深处的世俗观念,他责备自己:“我真蠢!”
  儿子临终的嘱托
  “爸,我可能很快就要走了,很对不起你和妈。我走后,你要照顾好妈妈。”如同大多数听话的孩子,周宁循着父母“规定”的路途,也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经历着人生:西安通信学院本科毕业后,周大新又“催逼着”儿子去读研究生,郑州信息工程大学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周宁进到解放军总后勤部某部通信自动化站工作。
  大学和部队生活的磨练,让周老师发现了儿子的变化:懂礼貌,讲仪表,知道感恩,学会体谅父母了。而在工作中,周宁也很上进,常常熬夜写科研材料。
  全家三口搞了一次家宴,从不喝酒的周老师美美喝了一杯红酒,他是准备当个甩手掌柜开始要享福了,家里理财的大事、搬运的重活,都交给儿子去做,将来儿子一结婚,他的养儿任务就算全部完成,“可以一边写小说,一边等着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了。”
  但是,命运在2005年9月28日这一天陡然逆转。周老师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你儿子忽然倒地昏迷了!”
  周老师不相信这是真的。周宁年轻力壮,下午去上班时还好好的,怎么会昏倒?
  很快,确诊了:脑癌!
  周老师背过妻子,一个人靠墙捂住脸无声地哭了,老天爷,你为何在我进入老境时想要夺走我的儿子?我就这一个孩子,你就忍心呀?
  为了给唯一的儿子治病,周老师跑了很多家大医院,手术、放疗,甚至有好友去替他问了卦师,于月黑之夜,在十字路口,朝着几个方向点香、烧纸、叩头,周宁的母亲虔诚祷告:四方的神灵,请把我儿子身上的灾星都带走吧,求你们了,看在他已受尽折磨的份上,让他病去灾消吧!神灵多保佑啊!

  但周老师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还是来了。在经历了一次成功手术之后,病变部位复发,医生摇摇头说,没法治了,放弃吧。周老师含着眼泪也摇摇头:我就这一个儿子,我怎能放弃?
  有一天,躺在病床上的周宁对周大新说,爸,我可能很快就要走了,很对不起你和妈。
  周老师眼泪下来了,攥着儿子的手,说,别瞎想,爸妈一定会想办法给你治好病。周宁摇摇头,说,趁我还能说话,儿想求你答应我一件事!我走后,你要照顾好妈妈。
  很快,周宁陷入了昏迷,最后的一句话是当护士为他脱去衣裤换上纸尿裤时,他低声说了三个字,真丢人。周老师觉得,儿子留下的最后这句话,是无奈的叹息,也是对病魔发出的抗议。被病痛折磨了几年的周宁,于2008年8月3日去世,差3个月才满29岁。
  两个多月后,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与贾平凹的《秦腔》等作品一同获奖。领奖台上,周老师神情平静,很少有人知道当时他深藏于心的苦痛。
  

  c6d92b947188eaf2bd2fbf91c1d39e8d.jpg
 周大新,笔名普度,男,1952年生,汉族,河南邓州人。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少将军衔,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全军文学界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得主。 

  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五部,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银饰》、《旧世纪的疯癫》等三十余部,短篇小说《汉家女》、《金色的麦田》、《登基前夜》等五十余篇,另有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共六百余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朝文、捷克文。多部作品被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阅读 964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无名氏

这文章写得很好,这作家也真是惨。(不过后面看是些小说的“少将”,觉得有点德不配位呀。-- 别骂,文章写得好跟这十两码事)

2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