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谈天说地说宜地——心冰开雪对话录

谈天说地说宜地——心冰开雪对话录

胡开雪 都梁月 2008-02-18 18:21 21
黄高远点评:由周宜地的《母亲的老房子》,两个昔日老同学聊起昔日沧桑故事。都是我等父辈级网友,对这些沧桑岁月的见解,深入人心深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心冰:寒假有暇,上武冈人网,我阅读了你发在周宜地先生《母亲的老房子》上的几则留言:

1、情真意切,打动人心!

2、家乡情,父母情,二情依依情不尽!人世间,世间人,世人最为此情苦!

3、再鞠躬,又待何年 将老房子上了锁, 让锁匙揣在心窝; 儿子临别一个鞠躬, 再鞠躬,又待何年? 神龛上的母亲, 您老不会孤单, 因为啊身负重任 您是老房子的守护神!

4、设想:若我等将要离开人世,那一刻,想起风风雨雨的老房子不平凡的际遇,我等能否闭上双眼?亲爱的读者诸君,请你们来读一读作者的这篇美文吧!请你们来读一读作者用心血浇注出的这篇美文吧!谨向宜地先生问候!

从字里行间的措词来看,特别是第3则留言,你对他,包括对他的母亲,可谓是敬重有加。

开雪:对,敬重有加。确实如你所说。

心冰:为什么?据我所知,武冈有好几位作家参加第一届世界华人有奖征文大赛,你都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啊。自从你嘱咐我在上海为《与检讨共舞的人生》投票,我才有机会阅读了许多参赛文章,所以我敢做这么一个结论。

开雪:你的结论对。你说的家乡那些参赛的作家们,除了周宜地先生,我都不熟悉,认识他们的文章,但不认识他们的尊容。也没有“第三者”跟我打招呼,我怎么敢贸然出手,到人家的留言栏内去“放炮仗”、“耍狮子”呢?

心冰:好笑!幽默。周宜地先生跟你打过招呼吗?

开雪:没有。

心冰:那你岂非一厢情愿、自作多情?

开雪:问得尖锐,你成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王志了。

心冰:感谢夸奖!彼此彼此。

开雪:我佩服,你的嗅觉非同一般!

心冰:措词不当!我非畜类,哪来嗅觉?我抗议,你侮辱了我的人格!

开雪:不要较真!这几天,我被我的那一帮学生灌得酩酊大醉,到现在,七分醉意尚在心头。说话不小心,触犯了你的人灵。

心冰:我尚健在人世间,何“灵”之有?

开雪:你不要生气,好好,我再清醒清醒,理理头绪!

心冰:这般年纪,已非年轻,喝不得,充什么英雄好汉!

开雪:……言归正传。周宜地先生有恩于我。

心冰:有恩于你?从未听你提起!愿闻其详!

开雪:说来话长。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挚友刘文楚邀我去周宜地先生老家玩。

心冰:距武冈城多远?一个什么地方?

开雪:15公里左右吧!地名:公堂上。

心冰:玩了多久?

开雪:住宿一个晚上,吃了两餐饭。

心冰: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开雪:有一件事情印象最深。他家吃饭是开公共食堂一样的,好像是大跃进时的那种公共食堂。

心冰:你是说,他家吃饭,几弟兄大人小孩在一起吃,没有分家,是不?

开雪:是的。当时,我一见这情景,既感到非常新奇,又非常感动。

心冰:能够详细描绘一下吗?

开雪:大人站着吃饭。小孩围坐在桌子边吃饭,他母亲时不时在小孩身边走动,加点饭添点菜什么的。

心冰:小孩子淘气、吵架吗?

开雪:规规矩矩的,不声不响的,没有一个乱说乱动的。屋里挺安静,都是一个心思吃饭。

心冰:几弟兄不分家,公共食堂式的开餐,几弟兄之间没有一点意见吗?

开雪:在当时,我问过,弟兄有搞得好的,有搞得差的,搞得差的沾了“一大二公”的光,搞得好的吃了亏,心里乐意吗?回答说,有什么意见,我母亲一个人作主的,一切听我娘的!

心冰:好个操持有方的母亲,在家里这么有威信,岂止千里挑一,实在是万里挑一!自然也不能抹煞儿女们听话!

开雪:是的。当时我就有写作冲动,想把这些写成文章。但功夫尚未到家,要写好不容易呀!至今未写出来。

心冰:你记性好,几十年的事情记得如此细致。

开雪:哪里受的感动最深,哪里的记忆就最深刻。多少年了,武冈的公堂上,公堂上的这一方热土,热土上的这位老母亲,老母亲少有人及的处事精明,一直在我心中刻有深深的烙印。日往月来,激起我深深的敬意!

心冰:你这样一说,顷刻之间,这位老母亲,也屹立在我眼前了。你肯定还有值得追忆的。

开雪:记得到他家时,已是暮色入围。吃罢晚饭,又陪我们去江边洗澡。正是热天,挺闷热的。

心冰:洗澡聊了一些什么?江边景色如何?

开雪:那时我也是狂热的文学爱好者,身边有了这样一位名动一方的大师兄,那种崇敬之情难以溢于言表,很想一眨眼间讨得“写作速成真经”。

心冰:讨得“写作速成真经”了吗?。

开雪:你也是写作中人,世界上哪里有这种“真经 ”呢!他只是反复告诫我,多读多写,如何取材,如何剪裁之类。

江边的景色我无法说起,因为在夜里,我是高度近视眼,看不分明,依稀记得江边有树,江岸有船,附近有好些洗澡的,只听见不时传来一阵阵响亮的戏水声。

心冰:江边怎么没有树,江岸怎么没有船!这还用得着你说吗?洗澡回来还有什么活动?

开雪:还有什么活动?你以为是现在呀,洗面、按摩、桑拿、蒸气浴!那是在乡下!我们在门前乘凉,滔滔不绝的,说着文学创作上的事情,他结合自己创作的心得谈写作体会,令我们着迷,令我们百听不厌!

心冰:他结合自己创作的哪些作品谈,可以让我洗耳恭听吗?

开雪:结合哪些作品谈,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是朦朦胧胧了。脑子里至今有印象,但要复述出来又实在为难。我去他家,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的,谒见圣者,问这问那,有问不完的问题。他好似大师兄,很谦和,有问必答,不嫌弃我们的天真幼稚。他要是厌烦,我眼睛近视看不清,我的耳朵还是听得明,自然不得打破沙锅问到底了。

他家里的蒲扇多,他母亲给我们一人一把扇,对我们说,你们要把裤脚放下,不要露出来,要扇脚底下,这里的蚊子专门欺负生人。你们是城里来的,就更加欺负了!说罢,表示歉意的笑着。

心冰:老人家实在可敬!

开雪:再补充两个细节,我们聊至夜深,全无睡意,还是老人家再三催促,我们才回屋去睡。我与文楚上床躺下后,因为兴奋,久久不能入睡,还在窃窃私语,过了一阵,文楚已经睡去,我用脚爪轻轻的折腾他,没有一点反应。这时,虚掩着的门开了,老人家端着煤油灯盏走至床前,我赶忙闭上眼睛,老人家将被子放在我们身上盖好,才离开房子。乡间夜半过后,气温下降,若不盖住肚子,定会着凉生病……我曾经写过一首诗记述此事:

江风一吹四十年

捧读母亲老房子,复起敬意心头燃:

出城头堂经托坪,过罢二堂路蜿蜒。

久有公堂朝圣心,今来堂前拜慈颜。

庭前乘凉同扇风,江风一吹四十年。

心冰:有韵味的诗,赞颂了多好的老人家,对待客人,如此关怀到位,真令人肃然起敬!庭前乘凉同扇风,江风一吹四十年,复起敬意心头燃,今来堂前拜慈颜,都是情深意长的句子,这是对往事最好的素描!江风一吹四十年,夸张了;是取其成数,不过30多年!

好纯情的一种珍贵的回忆,好纯美的一颗朝圣的心!你说和好几位作家通过信,其中有周宜地先生吗?若有,能说说个中始末吗?

开雪:通过信的作家有鲁之洛、萧育轩、潘吉光、韩少功、姜贻斌、周宜地、曾维浩等先生,通信最多的是鲁之洛、周宜地、姜贻斌3位先生;韩少功与姜贻斌先生来新宁讲学,我曾陪同他们游览过崀山,漂流过夫夷江。通信中,涉及得最多的是修改稿件,请教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取名《化作春泥更护花》,寄给宜地先生看,他回复说这标题不好,要改……可以说,在与这些作家的通信中,获益匪浅,受益多多。

记得离开宜地先生家的那个早晨,在门前的地坪里,宜地先生拿出他刚刚脱稿的一个作品,一页页翻给我们看,一手非常漂亮的钢笔字,在印着湘江文艺的稿纸上势如矫龙,飘若行云,我们一边欣赏,一边啧啧赞叹!他的钢笔字,他的毛笔字,许多人至今谈及,仍然赞赏不已!我们带着满足,带着恋恋不舍,在上午10时左右,离开了公堂上这方令人注目的乡土……

从家乡来到异乡后,因为喜欢写作,我后来结识了新宁县文化馆的文学专干邓昌球老师---新宁县最早的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代中期,曾以一篇《在小河那边》(农业合作化题材)而名动三湘,这又是一位厉害角色。我碰上了又一位圣者,跟周宜地先生一样沉稳谦和、善解人意,且嫉恶如仇。邓昌球老师的女儿是我任教的学生,他常来学校了解女儿的学习情况,接触多了,也就熟了。再一个是我写的一篇小说《万公之墓》被鲁之洛老师看好,昌球老师赴邵阳市开创作会,鲁之洛老师与昌球老师说了,于是对我有所看重。有一次,昌球老师问我,你是武冈人,你认识周宜地吗?

我答,我认识,还去过他家。昌球老师说,他了不得,他已经成功地步入了文学殿堂。你要向他多请教……于是,我忍不住思念之心,开始了与他的书信来往之旅。这差不多已经是公堂上一面之晤后的第10个年头了!

心冰:书信来往之旅,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

开雪:最受感动的是,他写信给昌球老师,请昌球老师多多关照我。同时谆谆告诫我,一定要谦虚,万勿骄傲……当时,新宁县文化馆办有文学刊物《扶夷江》,几年间,我在该刊发了许多作品,有小说,有散文,也有诗歌。就是后来在《湖南文学》、《章回小说》、《天涯》等刊物发表的一些作品,应该说是这种激励因素下的结晶。

心冰:写作不发表,无异于死亡。一发表,就更好的激发了写作者的心志,更快的提高了写作者的水平,更多的积累了写作者的技巧。从这个角度说,周宜地先生有恩于你,确非虚话,也非夸张!我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了,我理解了你为什么为他的参赛文章写那么多评论的缘由了!

开雪:我还在课堂上向我的学生推介并学习《母亲的老房子》。我们是省重点中学,都是采用电脑教学,学习起来比较方便。

心冰:他知道你在为他辛劳吗?能展示一下内容吗?

开雪:知道,我将情况用电邮及时告诉了他:今天,9月26日,我在教室向学生推荐先生的大作.我所在学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都是电脑教学。我从手提电脑上将大作映现于屏幕上,因为字体太小,由班长在麦克风前念读,她很能捕捉文章的脉搏,很能进入文章的意境,很能言传出文章的感情,读着读着,竟至声语哽咽,眼含泪花!全班学生大都神情悲戚,眼中含泪;我自己的眼中也禁不住泪水满眶!这是多好的乡土教材,那种浓郁的乡土情味,充溢于字字句句,弥漫在字里行间。学生是高二学生,大都来自农门,对于先生的人生体验,他们自然能够感同身受!听完后,我问:作者的文章为什么会打动你们?学生们答:作者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我说:太对了!所以,你们现在可以理解老师为什么能够为作者写评论、投票,天天坚持而不感到厌烦了吧!你们记着,上网时好好拜读,去作者的文字天地里认真体验这种与日月共辉,与山河同在的亲情吧!这一辈子,你们把握住这种亲情,你们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你们一定不会薄待了你们的父母亲人,你们也就没有来这人世间白走一趟!

他回复说:读着这些文字,不知说什么好。真的很为你对我的一篇短文如此关爱而感动!谢谢!也谢你的学生们!

心冰:另外,你还为他做了一些什么事情?说说来龙去脉看!

开雪:为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文章,我在我的凤凰博客上打出广告:读到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母亲的老房子》:儿子们都有了出息,母亲不愿在外享福,老人家想起了老家的老房子,执意回乡守护老房子。她告诫儿子:我死了,这房子也不要卖!你们把我的遗像放在神龛上,我替你们看着……博客朋友们可以上人过50网,点击(最新文章栏),查看这篇文章。这首诗(文章开头的第3则留言)是我为作者写的评论。----宜地先生,这是我替你做的广告!

并且我去信,希望得到他母亲大人的相片,以作永久的纪念。很快,他就从网上发了他母亲的两张慈照过来。其中一张摄的是老人家坐在一把竹椅子上,一脸庄重的坐在老房子门前;重睹使我满怀敬意的老房子,重逢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我感慨万端,浮想联翩,我不能忘记,老人家催我们入睡,深更半夜为我们盖被子的情景,那份情有多深,那份意有多厚!在四季轮回中,仍然能看到它的光辉的闪耀;在春花秋月里,仍然能感到它的温暖的泽被……

在发来相片的同时,有他的回复:

山雨月先生: 谢谢!

给您发去老母的照片,不知收到否?你以上的文字贴在何处 ?周宜地

我老家的地名叫公堂上,离武冈县城二十七八里吧,要过石羊桥、托坪。家慈享年83岁。能说说你的相关情况吗?周宜地

心冰:从他给你的回复看来,他当时的确不知道是你,你们上演了一曲《三岔口》。自己人不认得自己人,实在有趣!有趣才有回忆,有趣才有波折,有趣才刻骨铭心!

开雪:我还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岁月一流情长流

宜地先生宜地兄,似隔重洋四十秋。

拜读母亲老房子,升腾敬意燃神游。

入暮夏日公堂上,夜来江游话不休。

庭前扇风同乘凉,岁月一流情长流。

心冰:总起来说,你与宜地先生只是见过一次面,通了一些信,而后再未相聚过。是吗?

开雪:是的,是这样。往事虽然远去,涛声依旧;至今回忆,仍然倍觉温馨!公堂上的山有情,公堂上的水有情,不及公堂上的老母亲有情!珍藏老母亲的两张慈照,朝夕膜拜,方能表达我对老人家的敬意于万一!

如果说我在写作上入了门,宜地先生是我的引路人之一。

心冰:面对你与宜地先生的沧桑故事,我加深了对老同学你的了解,你是一个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人。古人云:人有恩于我,永记之。古人又云: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种情怀,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一个人生坐标,坐在了这个坐标上的人,才能与人这个称号匹配!

附周宜地先生的文章:

《母亲的老房子》

阅读 1.2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都梁月

谢谢闯飘文友的鼓励!

1116年前

闯飘

一番闲聊也如此专注专业,让我等晚辈自愧不如!

2016年前

朱心冰

家乡文友:我们是武冈人,或客居上海,或客居岳阳,或客居新宁,客居异乡再久,眼前总有巍巍云山,脚下总有滔滔资江,梦中还有沧桑古城墙!因为啊,在这块热土上,有他们祖宗的足迹,有他们祖宗的坟茔;有他们祖祖辈辈的喜怒哀乐,有他们子子孙孙的悲欢离合……
感谢高远,感谢碧秋,感谢你们,为万千游子提供了这张网络,它网住了客居异乡者的心,它络住了客居异乡者的情!
心冰,力萍、开雪撰文,心冰执笔。

1516年前

朱心冰

家乡文友:我们是武冈人,或客居上海,或客居岳阳,或客居新宁,客居异乡再久,眼前总有巍巍云山,脚下总有滔滔资江,梦中还有沧桑古城墙!因为啊,在这块热土上,有他们祖宗的足迹,有他们祖宗的坟茔;有他们祖祖辈辈的喜怒哀乐,有他们子子孙孙的悲欢离合……
感谢高远,感谢碧秋,感谢你们,为万千游子提供了这张网络,它网住了客居异乡者的心,它络住了客居异乡者的情!
心冰,力萍、开雪撰文,心冰执笔。

2516年前

都梁月

谢谢壁秋光临空间,带来真诚的问候!

1616年前

陈碧秋

问好开雪,言宋,心冰,力萍等先生!感谢你们对网站的支持!

1416年前

陈碧秋

宜地先生我是两年前认识的,正如开雪说的是一个很和蔼的长者。我有幸做了他的访谈并因此成为无年龄界限的好朋友。大年初三,先生就把雪花踏成雪片去邮局给我寄来了《红蛇》与《零点》。回来后先生说,和邮局的同志商讨了半天才给办的。十分感动。这个春天,我会去广州看望先生。
在此问好楼上的朋友!

2316年前

力屏

【往事虽然远去,涛声依旧;至今回忆,仍然倍觉温馨!公堂上的山有情,公堂上的水有情,不及公堂上的老母亲有情!珍藏老母亲的两张慈照,朝夕膜拜,方能表达我对老人家的敬意于万一!】面对你描绘老母亲的文字,我对这位素未谋面的老母亲,也油然而生敬意!

2016年前

力屏

宜地先生的母亲,这位老人家令人可敬,在那样的年代,能够在家里发号施令那样的灵,这在我们的家乡,应该是第一个!

1416年前

都梁月

《母亲的老房子》,这样的文章看得多了,写亲情,写亲人的文章自然会有长足的进步!古人说: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意思是,光写,不读是不行的;既要读,又要写,而且要读书的时间远远的多于写作的时间才行,写作才会有明显的进步!读好文章读多了,受的启发就多了,好文章的本身就告诉了你应该怎么写的道理!好文章的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写文章的“模子”,你熟悉了,你就懂得怎样把自己的素材放进这个“模子”去“套”,一“套”,就能够“套”出好文章!这是我读书写作的心得体会!

1516年前

都梁月

《母亲的老房子》,是高远站长附上的,感谢他的热心与热情!怎样写亲情,怎样写亲人,宜地先生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我看了许多这一类的文章,有的还是名家,可惜,并不能打动我心,给人无病呻吟之感!

1716年前

都梁月

心冰也不用抱憾,你凭一介初中学历的书生资历,通过自己艰苦的自学,博取大学文凭,进入上海豫园中学任教,你从1992年起在学校当了个语文教研组长,至今还在这个位置上。1992年暑假,我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修半个月,曾来豫园拜访老同学,你不在校,与家人外出旅游去了,碰上你的好些同事,一谈起你,没有不敬慕你的!那时候,你在全国知名的语文刊物上发了10多篇有影响的教研论文,你没有当成作家,你已经当成了语文专家、语文权威,你还有什么“自己的憾事”呢!?

3816年前

朱心冰

力萍说“作家想我,我却不想作家了!一叹!”我深有同感!---作家不好当啦!我虽然没有实现心中理想,但在写文章这方面还是深有体会,多少能够摸索到一些门道!如何做到笔下含情,这是应该要掌握的真功夫,所谓以情动人,此之谓也!我没有“走出去,请进来”,没有开阔眼界,所以成了自己的憾事!

2816年前

朱心冰

写诗词,讲格律;写文章,讲剪裁。写文章写的长,只是有话写,并不是写好了。现在,有的人写文章,基本功都未掌握:何处当详,何处当略。应该详的,却略了;应该略的,却详了!人家指出来,还不会服气,还以为是别人无事生非,没事找事。写文章剪裁的功夫,那是要穷尽一辈子精力的事情。力萍说“作家想我,我却不想作家了!一叹!”我深有同感!

2416年前

朱心冰

年轻时狂---狂热,一爱好什么,就爱得如醉如痴;狂妄,稍有一点特长,就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随着年岁渐长,就渐渐的感到自己的肤浅:坐井观天,井底之蛙!我自己年轻时何尝不是这样?概莫能外,跳不出这个怪圈的呀!初中时写作文,人家一本本子写不完,我至少要写两到三本本子,曾经得意忘形,以为自己就是笔杆子了!等到真正的进入了写作,尝到了写作的酸甜苦辣,才感到自己是多么天真幼稚!

2816年前

力屏

老同学:你与心冰一番辛苦,唱了一曲感恩戴德、知恩图报之歌,很受教益。我知道你的个性,你是一个不轻易说人家好话的人,现在说的如此动情,确实能够打动我心!我与你一样,曾经有过作家梦,读初中时,上课专门“搞副业”---写稿子,也投寄了许多地方,也被老师骂得不骂,……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得早,早早的成了家,拖家养口,作家想我,我却不想作家了!一叹!

3216年前

都梁月

谢谢言宋老师的友情评论!谢谢您的夸奖与鼓励!您从普通中学进入大学殿堂,由文入史,成了大学教授,也为我们的家乡长了面子,同样值得我敬重!

3016年前

都梁月

谢谢高远站长的评论。一个人要想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非得经一番“寒彻骨”不可!

3016年前

言宋

  周老师《母亲的老房子》一文,是由开雪君指点,说是放在《文学大家谈》,一看果真如此。失敬,未能早日拜读周老师大作。
  我以为《文学大家谈》中的“大家”,易生歧义,既可指名家,也可指一般读者、作者,且冠以“谈”,有文学批评、评论或谈创作经验之意思,不妨改成专栏,专刊武冈名家之美文,可能更符合实际些。当然,评论或言说创作经验的,最好另开设一专栏。

4216年前

言宋

  文章写得很动情!写周师之母慈,想见其家风!职此之故,周师之提携奖掖后进,自在情理中;其心拳拳,令人仰高山,慕景行也!也见开雪君为人为文,无愧于恩师的教诲。周师不枉哉!
  我原本没有看过《母亲的老房子》,读了开雪君的文章,便上网查找,也一并看了。确实很美,读得我不胜嘘唏。作者于平淡的叙述中,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母亲对故园的深情,这深情也包含了对儿女的挚爱,当然,作者对母亲的爱也流淌于字里行间。
谢谢开雪君!

3416年前

黄高远

我之前也是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在学校时,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学习成绩,是数学和英语加起来,往往没有语文分数高。当然这样的成绩,是考大学不上的。高中后来广东打工,也是常常一个人于晚上加班后,趴在铁床上写稿件,寄给《外来工》等这些打工方面的杂志,也发表了一些。可惜一路走来,只是一个人这样的乱写着,很遗憾无缘结识一些文学方面的大家,一直苦于没有良师益友指点,或许这也是一个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所以特别羡慕胡开雪老师。

而今为生活所逼,或许离文学之路是越来越远了。很搞笑的是现在从事的工作,竟是程序设计,这

3516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