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漫话上祭

漫话上祭

黄三丛 2015-03-26 09:12 15
三湘田园点评:细读黄老师佳作,能懂武冈民间风俗,能知中华礼仪文明;值得更深一步研究!

 

乡下风俗,亲人亡故出殡前,要举行祭奠仪式,以寄托哀思;或者逢清明、冬至设祭,缅怀祖宗恩德,俗称上祭。阴阳一理,好比亲人离别前设宴饯行、佳节里宴请长辈一样,设祭就是 饯别亡灵或飨食先祖。

我的老家双牌乡攸岭村清末时期出了个秀才,老夫子根据儒家典籍和吸收民间礼乐精华编撰了一部叫做《三礼寻源》的书,专门介绍婚丧喜庆之类的礼仪渊源和程式,刊刻后广为流传,至今有不少人家作为经典收藏。时下我们老家一带上祭的程序和祭文的格式内容,莫不以该书为蓝本,演绎起来,颇具儒雅、肃穆、哀伤的情调,凸显出礼仪之邦的浓郁文化氛围。

上祭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以出殡前的祭奠为例,堪称繁复的工程。事前要在灵柩脚下一前一后安放两只四方桌,靠近灵柩的为香案,照烛焚香;下首为食案,摆着祭品。案下各铺蓑衣或蒲团,便于行礼跪拜。食案前设初位和行礼位。

准备停当以后,祭仪的执事人员、鼓乐手、鞭炮手严阵以待,孝眷晚辈统统在前面跪拜俯伏,观众在两旁围观。

“行悼奠礼,请肃静——”司仪出列站在食案下首旁,拖腔带调,拉开序幕。全场鸦雀无声,人人把庄重、哀伤写在脸上,也在心里开始品评司仪的水准。行什么礼的称谓是有讲究的,家祭称发引礼,外族上祭叫宾祭礼,其余亲属一般叫悼奠礼。司仪要是喊错了,旁人可是要笑话的。

接着,司仪发出“执事者排班就位”的指令,两名助祭出列,分别站在食案两旁。“礼生就位”,主祭者肃立于食案下首初位前。礼生只是一般的叫法,主家祭的称孝子。孝子除了麻衣孝服、腰系草绳、蓬头垢面、赤脚上阵以外,还要手持哭丧棍。哭丧棍也有严格讲究,祭严父须持竹竿,竹节外露,表示主外的父亲生前高风亮节;祭慈母的须持桐木树枝,桐木枝节内敛,表示主内的母亲生前贞节懿范。

在司祭声中,乐队奏响锣鼓、唢呐、管弦,鸣炮,分三次,第一次叫“鼓初仪”“金初扣”“大乐一吹”“细乐一奏”“升头炮”,以此类推,然后“金鼓齐鸣合作奏大乐”,乐器、炮仗一齐爆炒,渲染出宴会前热烈喜庆的气氛。大乐止,细乐起,几乎贯穿整个过程。

在司仪的指令中,礼生从初位上前进到行礼位上,跪拜在地行叩首礼或稽颡礼,凡三次。前者为孝子礼,须“卧杖”,将哭丧棍摆放地上,俯伏以头磕地;后者只需打躬作揖。接着起立,孝子需“扶杖”,表示哀痛不已,凭杖支撑站起。礼生趋到香案前下跪行礼。所谓“趋”表示恭敬虔诚,只能侧着身子趋步前进后退。

助祭者则分别在香案前三上香,将香折成短段,依次插在燃着纸钱灰的香炉中。上香时须演绎仿古动作,右手将香横撮着举至额前,左手则摸捏收束着虚拟中的长衫宽袖,同时左腿微曲右腿上前半步脚尖抵地,向逝者行礼致意。——接下来的祭献都要这样行礼。——然后插香。

上香后礼生趋退到行礼的原位上跪下行礼,助祭将斟好的酒杯递给礼生 “贯地酹神”,酬谢土地神。礼生把酒洒在地上后,助祭接过杯子,复又“司壶酌酒”以备用。

在“读祝生献文”声中,手捧祭文的读祝生趋近香案,举起折叠成书册式样的祭文行礼致意,跪在蒲团上“开读”。这时,细乐止。

祭文的写作和念读是祭奠仪式的核心工程。祭文虽然得按八股式套路写,开头无非“维某年月日不孝男某某谨以三牲清酌庶馐不典之仪致祭于严父(慈母)之灵柩前而哭以文曰”,接着 “呜呼”兴叹,依循“生、死、哀、奠”四个层面铺开正文,最后千篇一律以“英灵有知来格来尝呜呼哀哉尚飨!”收束,略嫌刻板。但是高明的执笔者可以旧坛装新酒,代主祭者诉说逝者生前所受的劬劳艰辛,昭彰其善行懿德;叹惋逝者驾鹤此去成永诀,申诉临别之际灵前祭奠的衷肠。形式或夹叙夹议直白流畅,或齐整押韵朗朗上口。

念祭文须进入适度的情感状态,哀伤而不滥觞,伤感时可老泪纵横,不宜嚎啕大哭;情欢处可慷慨激昂,不必声嘶力竭,或扼腕叹息,或愉悦欣然,根据内容灵活发挥。高明的读祝生一开腔,就能抓住听众,略微沙哑的嗓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握得体的声调,长歌短咏,如泣似诉,时而哽咽抽噎,时而舒眉展眼,直教听众穿越到与逝者共同生活的岁月中,掀起一波一波的情感涟漪,赚出一腔腔热泪,个个阖首点头,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情怀中;亲人们更是油然而生“挥泪继承先人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的激情。仿佛戏曲票友赶台子,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特意赶来围观,就是为了领略一番古朴典雅礼仪演绎的视觉大餐;好比“老瘾客”赴宴,享受一次陈年老窖式的醇厚浓郁的听觉盛宴。

“读毕焚文。”读祝生将祭文和一叠纸钱揉合后在蜡烛上点燃烧化,表示呈送给逝者品鉴。细乐重新响起。

接下来,礼生先后数次趋向香案前下跪行祭献礼。助祭在司仪声中,依次举起祭品行礼致意后摆放在香案上。摆的位置与原来食案上的位置正好成轴对称式,端起左前方的摆到右前方。和阳世间的宴会程序相同,初献礼摆上的是茗(茶),果品三样;亚献礼则开始斟酒,连同三样素食;三献礼就摆上荤牲,鸡称德禽,鱼叫锦鳞或鲜尾,扣肉称馔,筷子叫著,添饭是进至诚,向享用者劝酒荐菜叫捧著点敉,整理餐桌上的食物叫罗著肃馔,饭后奉上餐巾叫献帛,用纸钱代替。

每次献礼完毕,礼生要趋退到原位,跪着伺候饮宴者享用。有条件的还要歌诗,就像阳世间宴会中的歌舞表演,叫做行优食礼。唱的内容无非是歌功颂德的韵语,在细乐的伴奏中,歌者唱得婉转悠扬,余音袅绕中锣鼓唢呐响起,显得欢快祥和。

祭奠后,礼生跪拜后回到初位三鞠躬,礼成。复又鼓乐炮仗轰鸣,孝眷起身给各位执事人员下跪,表示感谢。

亲眷多、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上若干祭,次序首先是家祭发引,第二是外族的客祭,其后的悼奠礼不限。客祭必须由外族自备祭品用抬盒抬来,其余的可以重用家祭用过的祭品。

 

阅读 1.8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老畅

黄老师有心了,风俗即是文化。风俗从简还是奢华,孝心都不变。

539年前

我心飞翔_9886

本人家里有四个老人,都是双牌的,七八十岁了,百年过世之后照双牌习俗真的伤不起啊!少说也要10来W的!

519年前

满背情怀

我也听说过这本书,也有意寻找过,但一直没有看到这本书的踪影。

499年前

墨客魂

写这个,需了解更多的文化内容。拜读!

489年前

田元小娟

这种东西,恐怕只有老先生这样的高人才写得出,也才写得如此详细了。给赞。

529年前

我心飞翔_9886

好像还有什么鸣一.二.三炮,金鼓齐鸣合作奏大乐,起双,抬起上山!

649年前

作者回复:

鸣炮也叫升炮,各地叫法有异。至于起双,实际叫起丧,就是上祭后抬起灵柩上山。

2015/3/26 17:36:27

哥会飞

民俗记叙的好文,详细而生动。堪称经典。。

769年前

张一

《三礼寻源》我也有一本手抄本。

689年前

张一

攸岭村清末时期出了个秀才----是不是崇斋相公?“崇斋”也是我根据发音拼凑的,不知是否正确。

799年前

作者回复:

正是,就叫崇斋相公。老夫子当时颇有点名气。

2015/3/26 17:28:17

雄鹰_35546

黄老师对传统的民俗文化描写的细致入理,令人叹服,传统文化有很多可贵之处,但也有很多被当今时代演变成一种攀比之风,且伤风败俗。

719年前

开拓无限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这篇文字写细致入微, 但 对先辈的尊重应该是在生前尽人伦道德,死后,后辈好好做人,不辱家风,那些繁琐的葬礼1 浪费后辈钱财,消耗社会财富 2 助长攀比风气 3 家族中某故去,通常是几个晚上不能睡觉,有损健康, 要移风易俗,丧事从简。

459年前

作者回复:

你的意见很正确,移风易俗,丧事从简其实也是一种传统美德,只是有些有钱人故意要炫富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我这篇文字只是如实介绍了这样一种民间风俗而已。

2015/3/26 12:24:01

倚窗听蝉

各地差不多,基本上是这样。但我们那里好像更复杂,有滴血行礼过程。

469年前

封清

印象最深的是念祭文,几个年老儒生围着棺木,扯起嗓子,依次一句,抑扬顿挫的念,祖父身子健旺时也每每在列。不过我完全不懂他们念的什么,只知道全场肃穆,孝子贤孙跪立在旁,请问黄老师,儒生念的是不是正气歌?

479年前

作者回复:

十里不同俗。你说的几个老年儒生围着棺木扯起嗓子依次一句抑扬顿挫的念这一程序我们那里没有,只有我在文中说到的“歌诗”的程序。正气歌一般是在地仙安神谢地的时候念诵的,上祭没有这一项。

2015/3/26 12:18:43

陈碧秋

我小时候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事,在那时看来,还很害怕。没想到个中有这么多道道。学习了。

369年前

黄高远

黄老师有心了,这些都是武冈地方民俗经典文字。

409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