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武冈双牌一带的方言词

武冈双牌一带的方言词

黄三畅 2014-11-23 10:27 20
言宋点评:没想到,双牌“聱聱话”,还可以分析出这么多学问来!

 

                                                    武冈双牌的方言词

 

    武冈面积不宽,但“一乡一俗”,“一乡一音”。如果按原先的行政区划,邓家铺区一带的方言与城关镇一带的区别最大,又尤以双牌乡一带为最。(双牌乡一带的与隆回县三阁司乡、邵阳县长乐乡、洞口县黄桥石江镇部分地区即老武冈东北属一个体系。)在武冈城一带的人听来,双牌一带的话是“聱聱话”,难听懂。这里不谈双牌一带方言的发音,只谈一些方言词。

双牌一带,把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说成类似“伢”的音——gá,有时“伢”( gá)还可以是“我”的意思。这样一个音,常常惹得另一些地方的人嘲笑。有人编了一个这样的笑话。“你在哪里?”“伢(gá)在茅厕里。”“gá”又是武冈一带方言的另一个词的音了,意思是“卡”在哪里或“夹”在哪里进出不得。伢(gá)在茅厕里,就是“卡”在茅厕里或“夹”在茅厕里进出不得。称“我们”为“伢”(gá),也不只是双牌及周边一带的人,江浙一些地方也这样说。《王文娟回乡探亲记》一文记叙了一件这样的事,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1983年回到浙江嵊县老家,老家的业余演员演唱了越剧唱段,王文娟兴奋地说:“伢嵊县人越剧唱得都勿错”。“伢”的意思当然就是“我们”或“我”。越剧《白蛇传》第六场《水斗》里,白娘子和小青来到金山寺寻找许仙。悟禅问她俩来做什么,回答是“来找寻我家官人”。悟禅说:“伢寺里香客蛮多,倷官人姓啥叫啥?”“伢寺里”的“伢”也就是“我们”。越剧里很多唱词都把“我们”说成“伢”。

我揣想,双牌一带在明清时代从江浙逃难或因其他原因移居来不少人,他们带来的方言成了这一带统治性的语言。有一年我到河南洛阳参加牡丹笔会,我用方言讲话,洛阳和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听不懂,但一个叫施建石的人听得懂。施建石是江苏人。他乡遇“知音”,真是快事。

双牌一带,表示第三人称的词是“己”。如,“这东西不是我的,是‘己’的”。“己”就是“他”(“她”)。 这是一个古语词。《左传》上有“夫己氏”一词,《诗经》里有“彼己之子”一句。顾亭林《日知录》说,“夫己”和“彼己”,都应有今语“那个人”的意思。“那个人”就是“他(她)”。“己”做为人称代词,四川一带也如此,只是含义与双牌一带的有所不同。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大波》关于“老己”的一个注释这样说:“己”这个词,四川人用做第二人称,相当于“你”。方言里面保存了古语词,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当然,某一个词,在同一个时代也可能有两种含义。《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与孔子是同时代的,《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己”,就是“自己”,和今义相同了。

说到方言里保存了古语词,还可以举双牌一带方言的例子。如,“这话说到肯綮上了”。“肯綮”就是“关键”“要害”。肯的本义是骨肉间的肉,綮的本义是筋肉聚结处,都是很关键很要害的东西。《庄子·养生主》里那个解牛的庖丁说,他解牛“枝经肯綮之未尝“,所以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发于硎”的。可惜这个词,双牌一带的年轻一辈也很少用了。

双牌一带,一些口语词也是武冈城一带没有的,如“不胎孩”。“今年收成好吗?”“唉,不胎孩!”意思是“比较一般”或“勉强合乎人意”。这个词四川一带也有。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大波》里作的注释是:“不胎孩即不成器或没有出息的意思。这是川西一带,尤其是成都妇女,常使用的一种方言。”这个词是意思,从字面上也好理解,怀胎没有怀足时间、早产了的孩子,是不算强健的。

双牌一带还有这样一个词,“脱另”或“脱落”;是“另外”的意思。“这个不好,脱另换一个。”“脱另”或“脱落”,也是四川方言,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大波》里也有。

双牌一带的一些方言词与四川一些地方的相同,原因大概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可以推知,双牌一带的一些人在明清的时候是“填”了四川的。

双牌一带,还有一些别的地方的人难以理解的词,比如“二五八”。“这个人水平如何?”“嗯,二五八的货。”“二五八”就是中等程度,不差也不好。这个词的根源是这样:以前的青砖有三种规格,有一种的高、宽、长分别是一寸、四寸、七寸,还一种分别是二寸、五寸、八寸,“脱另”一种分别是三寸、六寸、九寸。很明显,二寸、五寸、八寸的是中间程度的,那么“二五八”就是“一般的”、“中间程度的”或“不好不坏的”。

双牌一带还有这样的词,它与普通话的同一个词发音相同,意思不一样。“一概”,普通话的意思是完全、一切,没有例外;双牌一带的意思是向来、素来、“一路来”,只是“概”读成“慨”的音。“他今天怎么那样悲观?”“他一概是那样的。”双牌一带还有这样的词,像普通话的词又不完全相同,意思也不一样。如“不限拘”或“没限拘”,双牌一带所赋予的含义是想得开、心胸比较宽广或比较随便、不局限、无所谓、不很必要,等等。例:“我这样做不知他会不会有意见。”“不要紧的,他那个人是不限拘的。”又例:“你喜不喜欢喝这种酒?”“我不限拘,什么样的酒都可以。”

推广普通话,是很应该的,很必要的,但又应保护地方文化,这地方文化也包括方言。方言是“天生天化”的语言,方言里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有些方言词也十分生动形象。“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这是所谓二律背反的事,但我想应该可以很好地协调起来的。要协调,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别人讲了方言,只要你听得懂,就不要笑话别人。

阅读 1.8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曾昭成

久闻其名,未见真面,天高海阔,万事凭缘.

379年前

小狼

看了黄老师的文章长知识了。

339年前

苏定方

黄老师的文章总能引起广大网友热爱,只是发帖似乎不多。其实,好东西是需要传播和分享的,也只有这样它才有价值。

399年前

黄牯

夹旮旯里的双牌蓬蓬话在老师笔下如此生动,涨姿势了

329年前

马鑫

武冈粗糙的方言,在黄老师笔下,就成有趣的故事了。

389年前

农民工

老師在文中談到湖廣填四川,我們劉氏家族的譜書記載有很多兄弟去四川了,在清朝順治年間。

399年前

张铮_36161

黄老师写得极好,看了太有武冈味了,尤其双牌味。武冈作家里,黄老师的文章是最贴近武冈的。

369年前

原本姓杨

武冈城区说话都乱七八糟的。没仔细听也听不懂的。农村就更可想而知了。

319年前

黄三畅

谢谢诸位对“伢”这篇文章的关注。其实,要说发音,外地的人最听不懂的还是武冈城一带的话。

419年前

陈碧秋

对二五八的这个典故很长见识。好久没见黄老师了,问好!

369年前

作者回复:

一般化的东西。笑一笑而已。

2014/11/24 11:42:32

哥会飞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黄老师的课堂。问好老师!
黄老师还记得当年进城时顺手拿张武冈报去挑错,然后拿奖金坐黄包车回二中的事吗?

259年前

作者回复:

拿张武冈报去挑错,可能只是我的带点情绪的话。嘿嘿,我并没有做过。我还和曾维浩先生说过,要从人民文学一篇小说选一些病句的典型例子,教学生怎样修改病句。但还是没有”成行”。

2014/11/24 11:46:18

开拓无限

以前在云山补习学校读书,听一些邓家铺的同学说 黄老师 家 有一做水牛花粑粑的 祖传秘方,据说很神奇,只能意味和去体味 ,不能言传,不知道这秘方黄老师在用吗

219年前

作者回复:

以讹传讹吧。过苦日子时是吃过不少野菜粑粑,但没有秘方。

2014/11/24 11:47:25

周光佐

记得在武冈三中读书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叫沈铁民的同学他是双牌人,双牌人的方言叫这个同学的名字是叫:“省踢门”,有次在寝室外有个该同学老乡来找他,大喊“踢门,踢门”,我们寝室里另外一个同学听到后大怒,说,你要是有种你就踢门试试,大家知道哈哈大笑,一度成为笑柄!!!!!

259年前

正旅

听黄老师讲自己家乡的方言,我看得真个是津津有味呀。回味之余,谢老师之教,学生又涨资势了。

519年前

曾昭成

黄老师二十多年前与曾维浩周宜地等老师就闻大名,现学问更老,乃我等学之楷模.

269年前

励志教育

“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保护方言”,除在社会和历史学研究诸多领域有价值,就是在军事上也能派上用场。据说在对越还击战中,一些重要情报常被敌方破译,后来,有人想到用讲聱聱话的老乡传递,这下子敌人终于拿我们没办法了!黄老师在武冈民俗、方言等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发掘,对于我们武冈一些日渐失传的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功不可没。

349年前

作者回复:

周立波和沈从文的作品里,有很多湖南方言。

2014/11/24 11:49:06

秀丽

原来"二五八"还有这个典故,学习了。平常只会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69年前

言宋

移民的问题,大体是这样的,江南一带(江浙)移江西,江西移湖南(湖南的地方志中多有宋时江西人移湖南的事例),然后再是湖广人填四川。

199年前

言宋

我读高中时,班上有两个同学是龙从的,其中一个也姓黄,只是现在记不起他的大名了。他们两个说话或是与我们家乡话,根本就没办法听懂。

209年前

无名氏

这么多资料,旁征博引,这个就该写一篇博士论文了。不知道该是文学博士还是社会学博士,恐怕都可以。

289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