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龙从是个好地方

龙从是个好地方

言宋 2012-12-31 01:41 29
闯飘点评:唐老师让我们再来回忆起历史车轮走过的年代。

龙从,曾是武冈的一个公社,从现在武冈的行政区划上已找不到这个地名了,是不是归并到双牌了?

先前,为搞活集体经济,我们生产队曾有一瓦窑,后又新增一砖窑。做瓦巴砖(我们那的方言,制砖的意思)的都是龙从人,二十多岁一个,他们说的话,我们称为ang ang话,不大好懂,只有接触久了才能听得懂。前来做工的一般是三到四人,他们的吃喝由生产队安排到各农户家中,住的则是生产队的仓库。他们很少回家,只有在双抢农忙时节才回去。这些人很吃得苦。做瓦巴砖先是要挖泥,然后再踩泥,踩泥这道工序很累人,直到把泥巴踩得很粘稠才行。我们这些小孩觉得好玩,有时也嘻嘻哈哈地帮他们踩,师傅也乐得。

做瓦是个技术活,他们先得垒起泥垛子,又用系有钢丝的工具修整成一长方体的小泥墙,再用那种小一点的工具切出薄薄的泥衣,双手把它捧放在模具瓦桶上,接着便是一边旋转模具,一边用醮些水的工具在泥衣上糊来糊去。等到瓦桶上的泥衣表面光滑无隙缝时,便提起瓦桶放到平整的地面上,再褪出模具,瓦坯子就成了。坯子干后,就将其一片片地折开,收好后放在干子上。为防雨水,上面得盖有薄膜。我父亲是队长,师傅们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常来我家,所以,我与这些师傅比较熟悉,也学着师傅的样做过瓦,当然多半是废品。他们也乐意让我一试,失败了,会冲我哈哈一笑。

砖瓦这活,最怕雨,一旦雨来得突然,他们几个忙不过来时,父亲会让村民前去帮忙遮盖坯子。如果接连几天都下雨,他们无事可做,会着急恼火。没办法,也只有打扑克消遣时光。有一年过来的一个师傅,还带了一把笛子,空闲时会吹些曲子。他还会吟出一些民谣来排遣孤独。记得有一年端午,他在墙上用黑木炭写道:五月初五是端阳,家家接女又接郎,只有我呀就无人接,粽子粑粑自做尝。我们这些小孩看后,都笑他想讨婆亮了。

烧窑的时候,他们会从老家请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来把关。通常是在红薯成熟时节,我们这些小孩都会拿一些红薯放在窑顶的土里去烤。烤的红薯不会烧焦,又特别香,很好吃。烧好一窑,时间大约二十多天吧。出窑卖了货后,他们也就可以拿到工钱了。

我们生产队烧制砖瓦的历史有六七年吧,都是龙从的师傅做的活。当时,我感觉这些地方的人的生活比我们还不如吧,要不怎么会离家远远地来到我们这个地方谋生?也想过龙从人可能比我们那里的人更活络些,更善于营生。

说龙从比我们那个地方生活条件要差些,有一事彻底改变了我这一坐井观天式的看法。那年月,人均口粮底,大多只有三百多斤;最低时,我队仅只有二百八十多斤。有一年,年关将至,可大家的口粮毫无着落,春节期间可能连饭都吃不上。父亲很着急,开始想办法筹粮。老天有眼,总算有了个好消息:龙从那边有粮,可借来救急!我们队里有个退伍军人在龙从那边当公社武装部长,父亲问他有无办法,他了解到某个生产队有些指标粮,而这个生产队过年的口粮是没问题的,这位干部就与那个生队里的领导商量,可否借来渡过我们三百多人过年吃饭的难关,没想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消息传回来,父亲非常高兴,连夜与队里的几个领导商量,决定第二天与会计就出发到龙从去。到龙从时,天色已不早了,那位武装部长安顿好父亲、会计两人后,当晚就去参加了公社领导开的一个会议,主要领导在会上说:各队要控制好粮食指标,不能随意调拨。部长一听,觉得事势不对,借故离开了会场,赶紧过来与父亲他们商量应对的办法。大吃一惊的父亲,立即做出决定:趁公社领导的意见还没下传,当晚就去那生产队。部长觉得这办法好,一行人便来到了那个生产队,事情办得出奇的顺利,完成好了相关手续。天亮后,父亲他们就到了粮站,把这粮食指标转往转湾了。很快,我们队里就把粮食分到每户,让大伙去粮站购买。

父亲回家后,很自豪地说起这经过,我听得一惊一乍。当时,我觉得这龙从是个好地方,竟然有余粮借给我们,龙从人太好了,急人之所难。社员们都很高兴,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直到早稻收获后,我队才把这粮食还给了对方。

龙从人好,勤劳、乐观、善良。借米一事,直到今天,我仍然感念龙从人,没有他们的慷慨,那一年的春节,我们不知道究竟怎么过?

指标粮:计划经济时代粮食购销的术语。农民以队为单位每年要送公粮,到青黄不接时,政府又返回一部分,称返销粮。返销粮是有指标的,得用钱买,只是低于市价。

阅读 1.5万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33度

26楼,你真会说话呀,原来我生于一个金子做的地方呀。

2111年前

-33度

我一直搞不懂龙从和双牌的关系,看了文章和回复才知道,原来是咯样子呀。
不过关于烧砖我记忆中会死人的,当年椆门山就有人是因为这个死的,我当年很小跟着去看了,看到用风车去吹人。

1711年前

穷穷.

我初中是在龙从读,但没毕业。 后来和我同年级的同学去读高中了,我也跟着去了。

1611年前

lsl37-老枪

金盆山,金盆坡,金盆帅哥就是多,
金盆山,金盆水,金盆女孩就是美,
金盆草,金盆树,金盆男孩就是酷,
今年过年不嫁人,要嫁就嫁金盆人!

1811年前

三湘田园

25楼的,我不赞成你的看法!
龙从绝对是个好地方,只是那个年代不是个好年代而已!

1411年前

糠粑粑

是那个年代龙子桥(龙从)一带山水的青年男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另外,请问一下16楼沈军朋友:你外婆外公或舅舅叫什么名字?可以为你联想到当事人的。

1111年前

三十度仰望

龙从人,也是双牌人,美不美家乡水,山以水为妆,龙从村得天独厚,的确是个好地方,而双牌绝大多数地方止步于“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材烧”的境界,与美只怕有些远罗。

811年前

长发飘飘

龙从离我家非常近,我去过那里。

1711年前

我心飞翔_9886

老弟请求龙子桥(龙从村)李若龙老师写一下龙子桥的历史,同时能配上一些相片

1011年前

黄高远

小时候,我是龙从人;现在,我是双牌人。

911年前

姜远林

唐兄好,新年快乐哦!我巴过砖,但没有做过瓦,都是很苦的力气活。

311年前

黄三丛

回11楼
呵呵,只怕是钟桥而没有钟姓?高沙也应没有高姓嘛!哈哈,调侃乐乐而已,姑且猜猜妄言之。

我们钟桥村确实有姓钟的,还和我们的院宅比邻。钟姓最早就在这里定居,后来我们的先祖迁居该地后,就和钟姓结了亲,算是娘舅关系,两性人一向和睦共处。

511年前

一切随疯

小时假也经常见到过做瓦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时的人绝多大数多很善良,社会在发展,文明却在后退。

411年前

沈军

云山老师的[龙从是个好地方]使我记忆起回故乡的情形:我63年离开邓家铺17年后的80年才有机会请到假回邓家铺探亲,趁机去龙从寻访我外婆的家人。虽未能如愿,但从龙从的古旧街溜了一躺,那儿空气非常清新,水特别美,绝对无污染。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可记忆很深。05年我去凤凰顺便路过武冈笫二次回邓家铺时,大家都讲要经过双牌乡时,我还专门在网上百度了双牌,因为像我们这样早年远离武冈的人大多只知道龙从公社,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个双牌,哈哈。同时云山老师的[龙从是个好地方],很有乡土味,很值得一读,谢了!

4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游子。
长年离开家乡的,对故乡人事的白云苍狗,感慨会更深。

2013/1/2 20:03:56

苏醒/都梁

好像龙从栗山的茶叶还很不错

911年前

苏醒/都梁

好像龙从栗山的茶叶还还不错

1311年前

钟文晖

呵呵呵,楼主,以前的转湾区有三个公社,我记得当时我们清溪公社(好像直至1978年左右才改称江塘公社)干部还是谦虚的,提出的口号是:“学转湾,赶城西,建设社会主义新清溪”!

511年前

作者回复:

清溪公社,我一直是知道的。也听说后来冒出了个江塘,我还以为是清溪一分为二了。

2012/12/31 21:57:17

司马

记得有个同学马茂林,就是龙从乡金盆村的,读书很用功。

411年前

钟文晖

是的,人杰地灵,所说武冈三黄确切点是龙从三黄,再确切点是钟桥三黄。
呵呵,只怕是钟桥而没有钟姓?高沙也应没有高姓嘛!哈哈,调侃乐乐而已,姑且猜猜妄言之。

611年前

爱上红酒

好像没听说过这地方!

1111年前

颂戈

原来的龙从乡就是现在的双牌乡。乡政府驻地原来在龙从村,后搬迁到双牌村。老师文中提及的龙从人,实际就是现在的双牌人,三丛老师说得很对。

2211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提醒。

2012/12/31 11:45:33

兵子驼

楼主,看来对武冈的生活,很是怀念啊。

1611年前

作者回复:

你这话说对了。

2012/12/31 12:06:04

兵子驼

我小时候也看到过别人做这。不过,我没有体会过。

1311年前

Break away

了解点历史
知道双牌,不知龙从

1311年前

黄三丛

唐老师记忆中的龙从,就是现在双牌乡的一部分,文中说的两件事,并不是发生在龙从村人身上,其实都与当时龙从公社所属的我的老家钟桥村有关。我们们村现在还有人说起当时在转弯做瓦的事,记忆犹新。至于借粮食,其实就是借了我们村的“战备粮”,那个联系借粮食的武装部长叫周孝双。当时我们村是全乡一面红旗,老百姓在吃红薯的冬月里每人每月五斤稻谷,勒紧裤带口中攒粮“备战备荒”,也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借给转弯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借给当时公社书记老家的龙江、安心贯等地方。后来这些粮食有的退回来了,有的没有退;退回来的大多被

1211年前

作者回复:

看来,借粮之地应是老师讲的地方。我们能借到粮与在我队做砖瓦的无关。武装部的部长,周姓,应是我弄错了。我队这个人姓王,当时是在龙从乡武装部工作,后调回转湾做的是部长。但其人应是周部长的下属。我们那里的人不明就里,误将其作部长了。指标粮可能是我的误记,当从老师说到的战备粮。
我们应该感谢三丛老师的家乡人。人是有前缘的,在我少不更事时,就与老师的家乡扯上了关系。哈哈哈
另,转湾应作转湾,我们当时隶属转湾区转湾人民公社。

2012/12/31 11:47:02

闯飘

唐老师对小时候做瓦与借粮的事情还记忆尤新,佩服!

没错!龙从公社是老毛时代的称号,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原因是:龙从公社政府办公楼以前就在龙从大队(现在叫龙从村),所谓的政府楼是解放后充公了的大地主家王振周(小名:乔粑)家的大宅子。
后来老邓同志搞分田单干的时候,因为这宅子破旧了,而且龙从大队不是公社的中心地段,为了让老百姓办事方便,在中心地段双牌建了新楼,并改名为双牌乡政府。
以前的龙从生产队也算是比较富有的,主要是水利条件好。这里有一条很大的溪水从本队留过,上游是洞口杨林与武冈的邓家铺,下

2211年前

作者回复:

龙从村不错,确是个好地方。

2012/12/31 11:38:46

青松

现在,想拍那人工做瓦,没有了。找到贵州,也没有了。都是机器做瓦了。

1911年前

作者回复:

消失的了物质文明。。。。。。

2012/12/31 11:48:34

青松

楼主文中的主人,即俺也!

1511年前

青松

做瓦,烧瓦,俺14岁,就开始了。

2111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