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新铺印象

新铺印象

李奇明 金手指 2020-09-09 18:41 7
言宋点评:行文尽显原乡情怀!

 

我出生在新铺街,也在新铺街成长,我是地地道道的新铺人。

新铺村属武冈稠树塘镇的行政区划,地处武冈东部,与新宁县相邻,属丘陵地带。新铺街隶属于新铺村的生产小组,因地形分布,东西狭长,类似城市街道,本地人常说为新铺街。街面由青石铺成,往东是新宁的大早田,穿过街道向西是法新。街道坐北朝南,背靠石山和君山,对龙开阔,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常说新铺街是个好地方。以新铺街为中心,其他8个自然村落散布周边,或以山梁为边,或以河溪为界,错落交织构成整个新铺的区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法新乡与稠树塘镇合并设立稠树塘镇,此后,新铺村归属稠树塘镇管辖。

  新铺四面环山,溪水潺潺;群山隽秀,跌宕有致;山势不高但树木葱茏,地势平坦,但不失起伏,山峦连棉,但不失温婉。从这里走出武冈,走出邵阳的人没有不留恋这里的山山水水。春天的雷雨,夏季的骄阳,秋风的飒爽,寒冬的白雪,一年四季气候分明,象征着新铺人禀性,爱憎鲜明。初春,如果站在新铺街后山顶环视,远处的绿,苍翠欲滴,近处的水,波光粼粼。各村落炊烟袅袅,田垅春耕喧嚣,房前屋后的水塘,家禽嘻嘻。此情此景,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亦不能相比。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鱼。一到春夏之间,雨季来临,各家的伢仔、妹仔就会到山上取回千奇百怪的野生菌、雷公屎,成为各家各户桌上的美食。

    新铺不知发起于何处,兴起于何时,我曾到武冈查阅过地方史志,希望发现一些有关新铺人的史料,没有所获。80年代初期,乡间盗墓之风日盛,土枧头(注:新铺村下属的另一个生产小组,位于位于新铺街南侧)林姓家族位于板塘(注:地名)的祖坟发现盗洞,为防止盗贼夜间继续作案,林姓后人只能自行挖掘,在附近村民的见证下,并没有出现大家想象中的宝物,只找到一个元代或清朝官员顶子上的圆珠,官顶的其他部分残缺不成形状,以当时村民的见识,是很难判断墓主人的官衔等级及朝代。

    新铺人与青山为伴,田地里谋生。取柴生火,种地打粮,男耕女织,繁衍生息,生活简单而恬静。无论是改朝换代的战乱,还是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军阀混战,因为地处偏僻,这里没有遭受到战火的侵扰和各派政治势力的渗透,依然保持着平静的田园生活。一户人家一般会养两头猪,一头过年猪,大年三十,全家团圆,一头用于售卖,解决仔仔读书及一家零花之用 。一头耕地牛,更是全家的宝贝,“想要畜生钱,就跟畜生连”,家禽家畜是农家人的命根子,是身上的衣口中的食,每到逢五逢十赶场,村民就会把多余的家禽卖掉,换些生活用品。就是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村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不说与世隔绝,与世无争应是恰当的。

新铺民风淳朴,是个安居的好地方。这里世代杂居着马、林、王、李、吴、何等十几个姓氏家族,以马姓、林姓为主,但各家族间从未有过治安刑讼或田土水利之争,村民过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乡村生活,外出地里干农活,只在门口上斜插一把扫把,表示主人外出。如有路人口渴,想讨碗水喝,看到斜插的扫把,就不会打扰。不同家族之间各安天命,长幼有序,和睦相处,相安无事。相邻的新宁县周边各村的俊俏姑娘十八养成,更愿意出嫁到新铺,成为新铺的媳妇,在这里相夫教子,安身立命。每年春节,新铺人有舞龙灯的习俗,为了过年的喜庆,初五之前,舞龙(花)灯,正月十五耍草灯,其实也就是籍此由大人领着我们乃乃子(注:小孩)去各村各户的亲戚家拜年,送去吉祥。因为从新宁嫁过来的媳妇较多,她们想要回娘家看看,正月舞灯常常要到深夜。如果遇有荒年,村民相互接济,共渡时艰,张家到李家借三斗米,黄家到马家借两斤油,那是常有的事情,等到自家有了,就主动归还。没有,就欠着。今年没有明年还,明年没有后年还,父辈没有子辈还。“欠得了日子少不了钱”这是新铺的俗语,讲的是信用,守住的是做人的底线。我走南闯北几十年,从未体验到有如此善良的村风民俗。一家有红白喜事,各家各户都会主动相约帮忙,不分男女,不论老幼,男人肩挑手扛,女人烧水做饭,力所能及,各尽所能,从不计较报酬得失,记住的都是人情,传递的都是温暖。新铺有个故事,说有一个父亲临终前,把儿子们都召集到床前,每人给一根筷子,让儿子们去折,筷子轻轻一折就断了,然后每人给一把筷子让他们折,无论儿子们如何用力,筷子不会被折断。这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被各家各户的老爷爷老奶奶传递给了他们的子子孙孙,烙印在脑海,流淌到血液。也时刻在教育着每个新铺的后人,只有相互关爱包容,才能立身处世,百折不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的小媳妇、小妹仔出门做客走人家,为了打扮更漂亮些,各家的好衣服新衣服常常换着穿,谁走亲戚谁穿,谁有喜事谁穿。生产的农具,小孩子的图书亦是如此。现在的共享单车共享汽模式设计灵感是不是不来源于我的家乡,无从考究。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和包容,新铺人是做得最好 ,正如孔夫子说的“仁者,爱人”。不惑之年,我定居于佛山南海,这里是康有为的故乡,也是近代新思想的发源地之一。生活中我时常见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谁愿意坐别人刚离开的座位,那种状态与心理,确实难以用文字形容,虽只有一个小小的拂拭动作,但往深处细想,在那些人的心里一定埋藏着人与人的排斥,更谈不上包容。胡适先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他曾撰文“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就从这点来说,康老先生就更应该出生在新铺。

 “天地君亲师”是家家户户的堂屋供奉的牌位,是村民简单而朴素的信仰。因为生存,因为生活,祈祷天降祥和,地发五谷,国家兴旺昌隆,容易理解。纪念先人,不忘宗亲,饮水思源,心怀感恩,亦是生命的本分。一个存敬畏,懂感恩的人是不可能变坏的。新铺人把儒家祖师的孔圣人敬奉在中堂神龛,一代代绵延祭拜,在环境封闭文化教育落后的乡下山村,尤为值得赞许,逢年过节,家家均有张贴门联的习俗,“耕读传家”最是常见,可见读书崇文在村民心中地位。“学好文与艺,卖与帝王家”。文人做官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封建体制,新铺人如此兴文重教,应该有不少人走向治理社会的舞台,或从政,或修书,可惜没有史料流传,很可能因为新铺行政区划太小,官员籍贯仅标注到县域的原因------这只是我的猜测。蒙古人入侵中原建立元朝,统治汉民族近百年,他们把人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其中色目人多为西域商人,也就是商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南人、汉人。不管当时的元朝政府多么强大、高压,依然未能改变这个小小村庄的文化信仰和基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这是封建等级社会的陈旧观念,在现代文明社会不应加以推崇,但在新铺人的观念里,宁愿种地打粮,也不买卖经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市场经济和意识,市场手段和形态,逐步被广泛接受,但读书至上,回报社会的观念根深蒂固,新铺人从未动摇。

   新铺没有较大寺庙,但新铺人乐善好施,主动修为成为风尚,吃斋念佛亦有不少,他们有菩萨心肠。这种境界是流淌在新铺人血液中的,新铺人行善是不求回报,是纯粹的利他行为。山间小道多因水渠阻路,为防路人滑倒,小时候常见到长辈拿着自家工具和材料,在水渠上架设木桥------只是我一直不明白,桥修好后为何要钉上几枚硬币。这些不是当今城市人的作秀,而是新铺人的常态。如果要修造比较大型的水渠或是凉亭,各家会根据财力自愿捐献。农闲时,相识的长辈相互走动,谈论的事情多是修桥行善、念佛颂经活动之类。前些年,针对有的地方出现扶摔倒的老人遭讹现象,开展“扶OR不扶”的讨论。这种现象和讨论,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时代文化贫瘠的现象,在灵魂的深处没有善念,骨子里没有信仰,在这种情形之下,无论扶与不扶,都解决不了这个社会的痛。

    “说出的话如泼出的水”,“唾沫星子掉在地下要能砸出一个坑”。新铺人诚实守信,这些都是本地人的俗语,为人处世的准则,告诫世人要信守诺言。前几年,我无意中得到一本1925年的《申报》合订本,上面刊登有沈从文年轻时的短小习作,报纸内容记录当时生活状态与现在没有太多差别,但报逢中间的广告,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个药品广告,注明“可用后付款”。这样的事情,放在当今社会,想一想是不可能,可见当时社会的诚信与厚道。

 笔者小时候常听老者讲古,说解放初期,中国农村开始土地改革,斗地主分田地,各乡各村开展批斗地主运动,鼓励那深受压迫的佃农控诉地主恶行,马婆婆是佃农出身,县农会干部要她勇敢站出来,揭露地主如何欺压农户,马婆婆一上台,就大声说XX地主还是不错的,“他吃什么, 我们佃农就吃什么”,台下一阵哄笑。马婆婆的仗义直言,差点成了政治事件。在新铺,地主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享受者,他们与佃农同住同食,农忙时要参与劳动,青黄不接时,也是小米杂菜度日,地主小有的财富,只是他们懂得更好地经营。诚实是因为厚道,不能讲违背良知的话。马婆婆的诚实是新铺人的缩影 。

前几年,回过几次新铺,时间短暂,没有久留。但儿时记忆中的新铺和新铺街,都不见了,空心化十分严重,留下的基本是老人与小孩,当年的发小都外出发展,给我们讲古的满满们大多作古,不知道祖辈们留下的原生态的新铺文化和新铺现象还能不能留传下来------我自问。(2020年9月于广东南海)





阅读 5.4万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马文凯

李老师 您是新铺人的骄傲 家乡风土人情 此时远在他乡工作的我 看到这边优秀文章 让我又回想起了儿时的童真快乐?? 我是新铺人 努力 努力 加油!????

33年前

作者回复:

多谢同乡,惭愧,惭愧!我们努力。有时间的话,多点回家看看。

2020/9/11 8:55:16

星恺宇xky

李老师,你的文采确实让我想起家乡小时候的情景,读书人就是读书人,有文化………

33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鼓励,有点惭愧。

2020/9/11 8:51:53

冰川金鹰

叙述一段:::::::::乡村往事,诠释淳朴善良父老乡亲们的故事,老师好文。

53年前

作者回复:

感谢鼓励。

2020/9/11 8:50:09

等风的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叔叔您的文采不失当年。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 新铺街改变了很多! 唯不变的是那“乡土风情”

133年前

黄高远

找到青松老师拍的一些图片,配在文中了。

83年前

作者回复:

感谢编辑老师,图片搭配很好,正是我家乡的样子。谢谢。

2020/9/10 15:12:08

言宋

致仕的理解,有误。

23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指正。

2020/9/10 6:18:55

言宋

行文尽显原乡情怀!

33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