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徽式古宅移居玉林”具有标本价值《贵港日报》

“徽式古宅移居玉林”具有标本价值《贵港日报》

林日新 2018-05-15 12:42

“徽式古宅移居玉林”具有标本价值

2018-05-14 08:39:1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林日新

主持人语: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在某些地方似乎成了“水火 不 容 ”“ 你 死 我 活 ”的两件事情。徽式古宅整体搬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这种做法让人脑洞大开,深受启发 , 确实具有标本价值”。希望腾出土地发展经济的地方,得到了土地;希望继承文化遗产、通过文化遗产 促 进 旅 游 发 展 的 地方,得到了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双赢的创举,值得思考和借鉴。

据5月9日《当代生活报》报道,清咸丰年间始建于江西婺源的一座徽式古宅,2002年在当地被拆解运往广东保存,2015年再被运到玉林大容山龙门景区按原貌复原重建,成为岭南大地上罕见的完整的徽式建筑。

几年前,全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句“每一分钟都有一种民间艺术在流失”震耳发聩。数十年来,中国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骑楼、古镇、老寨在消失,新建筑则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如今,虽然国家和各地早已出台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随时可能消亡。

对此,各界大声疾呼出台《文化保护法》。《保护法》固然很有必要,然而,仅靠一部法律和少数研究者抢救还远远不够,亟须解决的是尽快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民间文化有生存的土壤,这才是最关键的。因此,“徽式古宅移居玉林”具有标本价值。

从报道中得知,古宅的搬迁工作严密有序:首先表现在选址上非常谨慎,2002年,古玩收藏家王宽在江西婺源发现了这座古宅,几经考虑之后,无论是从环境还是气候等方面皆进行了周密的论证,2015年,才选中大容山作为古宅最后的“归宿”;其次是运输材料时小心谨慎,为了便于复原古宅,在原址拆装时就画好了结构图,并且每件材料都做了记号,运输到目的地时,为了不损坏材料,采用人工方法卸货,让工人用双手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从车上卸下来;再次是重现古宅原貌,从2015年5月动工,2016年年初完工,用时近1年;最后是宅内徽式建筑中所独有的“粉壁”木雕装饰,完全保留了室内古式饭盒、花轿、煤油灯等日常生活用具,部分厢房内还有床、椅和梳妆台等家具。通过这些原汁原味的古物件,让观者很容易想象得出古人在这里居住的生活场景。

让一座“祖籍”江西,在广东“沉睡”了12年的徽式古宅移居广西玉林大容山,这不仅是在重现古宅,更是在打捞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参与了古宅再现的每个工作者皆是民间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如果这样的做法能够推广,也许经济高速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就不再是一对矛盾体。


阅读 657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