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吕振羽,从武冈城走出的著名史学家

吕振羽,从武冈城走出的著名史学家

水云生 2017-08-21 22:04 1

吕振羽


天资聪颖,青葱少年被破格录入武冈县立中学

    吕振羽,1900年1月生于湖南武冈金称市(今属邵阳县)。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在中国史研究领域耕耘半个多世纪,留下4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被史学界誉为与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候外庐齐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之一。然而在武冈,知晓他的人不多。这是因为中共建政后,武冈行政区划发生变化,1950年4月将原金称市等地划归了邵阳县管辖,吕振羽就这样成了“邵阳人”。 吕振羽故居以及他创办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现已成为红色旅游胜地。

    吕振羽的成就与声名早已超越地域的界限,但他的根在武冈,他奋斗的起点也在武冈。1916年至1920年,他在武冈城县立中学学习、生活了四年,亲历了上世纪初武冈的政治风云和城头王旗变幻。

    辛亥革命成功,宣告清王朝在武冈统治的结束,武冈废州立县。紧接着一系列的政治变革使武冈古城渐显生机。其中教育的变革比较突出。  

    1912年为壬子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命令废除“光绪癸卯学制”,实行“壬子”新学制。武冈县长常国纲遵命遣散寺院僧侣,焚毁菩萨,将庙产充作办学经费,原武冈小学堂改称中小学校。

    一时间,武冈兴起了办学热潮,官立、公立(联合办学)、私立学校应运而生。吕振羽族兄吕新民在武冈塘田寺创办的武东初级中学便是其中之一。

(图为位于邵阳金称市镇溪田村的吕振羽故居)

    1914年,由武冈旅省人士林泽佑、欧阳刚中等人凭原武冈州同乡会会馆馆产创办的武冈驻省中学堂迁回武冈鳌山书院,改名为武冈县立中学。

    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武冈县立中学学制四年,只招收本县20岁以上的男性青年,是武冈历史上第一所师范性质的中等学校。该校初办阶段学生不但免费入学,而且供给膳食和零用钱。

    武冈县立中学似乎虚位以待吕振羽,默默等着他的到来。

(图为吕振羽1938年创办战时讲学院旧址,原为清太子少保席宝田别墅)

    吕振羽曾祖父吕纪,佃农,参加了太平天国赖文光的部队,后升为大旗官,随军入南京。无奈南京陷落,方昼伏夜行乞讨回家,靠打草鞋维持生计。吕振羽在《大旗官吕先纪》载“闭门聚儿女,端详说天军”,可见他从小受曾祖父影响颇深,同情下层民众,憎恨剥削阶级,向往维新图强。

    吕振羽的祖父吕德良因父亲出征,十二岁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年后娶了一位地主跛脚的女儿。在吕振羽祖母娘家资助下,再加上祖父的勤劳,他家逐渐成为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

    吕振羽的父亲吕公斌读了几年书,在本村开办私塾教蒙童为生。

    吕振羽7岁时,进入父亲的蒙馆读书。11岁时,辛亥革命爆发,他父亲的蒙馆关闭,从此弃教务农,几乎断了经济来源,家庭日渐拮据。但父亲发现他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是块读书的好料子。于是暗下决心,就算倾家荡产也要送儿子继续读书。此后吕振羽到本乡田心村玉公山坊经馆读书。13岁时,吕振羽写《咏榴花》诗以明志,由此可见他从小气宇非凡。

       门内榴花树,花开血样红;

       何时成硕果,此日莫摇风。

    1915年,15岁的吕振羽轻松考入由其族兄吕新民创办不久的武东初级中学,从旧式经馆走入新式学堂,接触到新学课本和老师的教案,他往往废寝忘食。但乡下的简易中学仍然不能满足吕振羽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渴望。

    1916年,吕振羽听说武冈城里的县立中学不要学费,包吃包住。便跟父亲说想去县城求学。但其父亲心里忐忑:一怕得罪了吕新民,二怕儿子说的不靠谱,于是亲自到武冈城打探了一番,发现果不其然。其父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找吕新民商量。没想到吕新民非常支持。吕新民对这个族弟本来欣赏有加,打心底里舍不得他转学,但又怕埋没了人才。便亲自带上他父子俩去找一个在县立中学任教的老师肖石城。

    肖石城一见吕振羽就当场出题考了他,见他知书达礼,谈吐文雅,对答如流,肖石城喜上眉梢,对这个人小心高的年轻伢子非常中意。就这样吕振羽顺利通过考试,进入武冈县立中学。

如饥似渴,博览群书,乡里伢子轰动武冈城

(武冈第一所中等学校:武冈县立中学位置示意图)

    1916年至1919年,武冈先是遭到袁世凯所部胡叔祺混成旅洗劫,后又遭被称为“武冈王”的周伟第三独立旅盘剥三年,武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学生,吕振羽和他的同学们感同身受武冈人民饱受欺凌、蹂躏的痛苦。幸好他们就读的学校是公立的,较少受到军阀的骚扰,得以在相对安定中接受知识和都梁文化的熏陶。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吕振羽开始思考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武冈县立中学的前身是湘西南乃至全省著名的鳌山书院。

    鳌山书院原位于外城鳌山之下,在明末战乱中损毁。乾隆年间,知州童式广倡议恢复,在新建的儒学(旧岷王府)原址上改建了书院,书院虽已不在明代原址,但仍以鳌山为名。光绪末年推行新政,鳌山书院正式改为初等学堂。1914年,武冈州驻省中学堂从长沙北门外荷花池迁回,以鳌山书院旧址为校址,改校名为武冈县立中学校。由于该校系从长沙迁回,校内规制基本保持原貌,教师也多为比较年轻和开明的维新派人士,该校的学生基础厚实,又是武冈第一所公立中等学校,故在全县公私立中学里占主导地位,每届毕业生考上大学预科或专科的为数不少。

(图为吕振羽故居羽蔡锷故居、公馆的距离示意图)

    吕振羽在乡下武东初级中学只读了一年,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恐怕是来自蔡锷对他的感召。这一年里,校长吕新民曾向他和同学们介绍过乡邻英雄人物蔡锷的事迹。1915年东,袁世凯公然称帝,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护国讨袁。蔡锷之壮举在吕振羽稚嫩的心里激起阵阵波澜。蔡锷家乡离他家不过百里路程,蔡锷成为其心中偶像。

    在武冈县城读书的吕振羽如鱼得水,在维新派老师肖石城的谆谆教导下,他广泛阅读了鳌山书院旁边原“希贤精舍”遗留下来的经史诸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进步著作。他的眼界得到拓展,心胸也随之开阔。他开始崇信改革,立志终生效国,也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1917年,他写下了《曷各言尔志》文:如国家民族危亡,当拜谢祖宗,舍身以赴,告黄帝轩辕于地下;如国家民族昌盛,只求茅屋二三间,卧读唐诗,以望南窗。”

    吕振羽在武冈县立中学学习认真,敢于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他团结帮助同学,深得同学们爱戴,在全校师生中留下深刻印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与他同时入校的李秋涛。李秋涛比吕振羽大两岁,但是他家庭条件不及吕振羽,9岁才开蒙读书,却性格开朗,热情奔放。身材高大的李秋涛一入校就成为同学心目中的大哥。李秋涛虽然成绩不是出类拔萃,但口才出众,追求进步,组织能力强,学校各项活动中都有他活跃的身影,在学生中一直威望很高。吕振羽的才华让李秋涛十分敬佩,两人成为要好的朋友。

(网络配图:武冈学生联合会上街游行反日货活动场景)

    1919年6月 ,武冈旅省城学生欧阳东、邓中宇、夏石泉等人在长沙成立了“武冈旅省学友会,创办了《武冈旬刊》宣传革命思想,传播新文化。北京“五四运动”风潮很快传到武冈,在武冈学子中间反响强烈。吕振羽和李秋涛深受鼓舞,他们联络武冈其它中学的学生,响应北京的五四运动,集合3000余人,通过发传单、贴标语、呼口号、焚日货,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他们绕城三圈,后分散到大街小巷,把查抄的日货集中到皇城坪,将堆成小山似的日货点燃,浓浓火焰照红了半边天,围观者皆拍手称快。

    此游行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年秋,武冈县学生联合会成立,吕振羽被选为会长,李秋涛被选为副会长。

    学生联合会领导武冈县立中学学生实行学生自治,由学生会管理学生的思想、生活等事务,对武冈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1920年夏,吕振羽从武冈县中毕业, 1926年从湖南大学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求学。“九一八”事变后,吕振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吕振羽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共北平市委领导下的“自由职业者大同盟”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领导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其间创办被后世称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后在新四军总部工作,担任过刘少奇的政治和学习秘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振羽历任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历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文革"蒙难,后平反昭雪,1980年7月17日,吕振羽病逝于北京。

    吕振羽百折不回,所走过的革命道路艰辛而曲折,最终谱写了一部丰厚的中国史学传奇。

(吕振羽全集)



图 文:水云生

编 辑:项庆湘

出 品:新武冈

文章来自新武冈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 1.3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无名氏

作者挖掘一些乡土材料比写那些破诗强多了。这网上许多的长短句所谓的“新诗”真是没法看(个人看法,别计较,本人从来是不喜欢所谓新诗的,可是旧诗也不懂,没办法)

426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