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让优惠政策遏制“最孤独学校”再生《蒲公英评论》

让优惠政策遏制“最孤独学校”再生《蒲公英评论》

林日新 2017-05-26 05:25

让优惠政策遏制“最孤独学校”再生

2017年05月18日10:26

  油城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800多米高的太行山上,村民们仅靠两条盘山路与外界相连。在村子的东北角,有一个特殊的小学——油城学校,目前,这所学校里面只有一个老师和一名学生,被称为是“最孤独的学校”。老师从1982年起在此执教35年,见证生源日渐流失,唯一的学生今年上4年级,其因家境困难,无力离开山区去读书。(5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如今一谈起乡村学校,大多数人脑海里会立刻冒出“麻雀学校”这个词,浮现出一所学校班不过十,人不过百的冷清场面。现如今,河南省太行山上油城学校,更是创下了“麻雀学校”人少之最—— 一个学生,一名教师,其场面之冷清,真可谓“门可罗雀”了。这样的学校,人们用了一个新词来称呼“最孤独学校”。  
 当下,全国乡村不少的“麻雀学校”正日渐走向“孤独”:学生孤独—全校两三个班一二十来个学生;教师孤独——学校只有两三名教师。这是因为,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学生不是进城了,就是去了规模大的乡镇中心学校。乡村学校人数越来越少,甚至连本校教师的孩子也都到城镇学校就读了。班数少,学生少,教师配得自然也少。  与此相反,一谈起城市学校,国人脑海里则会立刻冒出另外几个词:“超级学校”、“大班额”、“超大班额”、“特大班额”,一个班七八十人是常态,百人大班也时有所见。河南濮阳某小学有的班更是多达130余人,以至于教师上课要用小喇叭,后排学生站着听课,三四个学生合用一张课桌……  
   农村与城市冰火两重天境遇折射了当今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悲怆现实,严重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学校超负荷运转,带来了安全等诸多的隐患;教师超负荷工作,身体和心理饱受折磨,生命健康受到损害,生活质量难以保证,也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农村教育资源则闲置浪费,一个班寥寥几个学生,课堂气氛难以活跃,教师讲课难以激起热情、学生听课难以提起精神,小组合作互动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热情必然都会受到打击和伤害,教学质量会急剧下降。学校人数少,各种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任由“孤独学校”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教育不均衡现象就会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乡村学校就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生存危机。  
   长期以来,乡村教师在待遇、地位、幸福感等方面都严重落后于城市教师,乡村教师队伍备受“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惑,这使得乡村师资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与更新,老龄化现象严重,造成了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下降,教育教学质量在低水平上徘徊;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子女教育愈来愈重视,使得乡村学校愈来愈不能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于是,乡村学子外出求学就成为了必然,乡村学校生源就出现了危机,“孤独学校”由此而生。  由此可见,“孤独学校”不是社会常规发展的产物,而是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造成的。在当下,这个不均衡焦点不在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而在于乡村学校的师资配备。对每一位家长来说,其实都希望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小学生尤为如此。只要乡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上与城市差距不是大得离谱,人们是不愿意让孩子“背井离乡”去求学的。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消解当下城乡学校冰火两重天的极端不均衡现象,遏制“最孤独学校”的再生趋势,政府当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在职乡村教师的优惠政策,让乡村教师之职成为“知识青年”眼中的“香饽饽”,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唯如是,乡村教育才有希望,乡村孩子才能愿意在家门口上学,才能实现城乡教育的真正均衡发展。  (作者林日新,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阅读 6834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