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祖宗溯源(一)

祖宗溯源(一)

椅岭散人 2016-10-03 17:43 2

祖宗溯源(一)


曾氏一族、出自姒姓,正宗的皇帝血统,无杂姓,祖宗有规矩,曾姓不能通婚,就是这个道理。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世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姓的得姓始祖。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举家迁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宝、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


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圭、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


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圭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现在我们曾姓神龛上家仙正中一行就是“武城郡曾氏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位”来源于此,称之为武城堂。


阅读 1.1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临枫拾秋

我今天终于知道是正宗的皇帝血统,长见识了。“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是不是把台湾独立了。

567年前

夏诚_37216

那说明曾姓也于我们夏姓

547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