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中国社区报】(6月14日)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中国社区报】(6月14日)

林日新 2016-06-08 18:26 4

试写高考作文题(北京卷):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林日新

  曾记否?著名作家陈忠实在《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中述老腔的演出“撼人胸腑”,贾平凹更是一部万字的长篇小说《秦腔》向人们述说了一个有关“秦腔”的故事,从此,活跃在秦川大地的“老腔”古老民间艺术走上央视,走国人的视野,吸引更多艺术家们的目光。这不,猴年春晚上,谭维维和陕西华阴老腔“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张喜民和他的“老腔”团队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引爆网络成为猴年春晚上一股“最炫民族风”。

“老腔”最初起源于西汉时期的船工号子,根植于劳苦人民的生活,随着年深日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老腔”慷慨激昂和苍凉的独特性。陈忠实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第一次看老腔演出的经历:“气势磅礴,粗犷豪放,慷慨激昂,雄浑奔放,苍莽苍凉,悲壮的气韵里却也不无婉约的余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

为何如此富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老腔”却令大作家产生“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呢?眼光应当投向全国,我国有许多像“老腔”一样的民间艺术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竟需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能得以传承。据文化部的权威公布:1959年中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其中有74个剧种只剩下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化困境”许多戏曲只是作为“参赛戏”或“评奖戏”而召集演员临时排练,常常活动一结束,就“曲终人散”它们正遭遇人才流失,青黄不接,创新受阻,没有市场,难以为继的境地……这怎能不令人富有民族责任感的老作家“懊丧自责忧心忡忡呢?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乡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构成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我认为仅仅靠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将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少数传承人抢救还远远不够。为此,政府应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加大资金的投入,大力扶植人才,各级学校也应该积极配合,多搞一些文化活动,培养人才来传承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各地民间艺术也能像“老腔”一样,发出令人震撼的“呐喊”,打造出股股强劲的最炫民族风”。【中国社区报】(6月14日)


阅读 1.8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林日新

谢谢“压梨三大”美女的大赞

697年前

压梨三大

大赞!

847年前

林日新

谢谢封清大帅哥!

777年前

封清

又读林老师的大作,时事评论是林老师的强项,语言娴熟,叹为观止,问好。

1017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