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乡村木匠的上梁歌

乡村木匠的上梁歌

周宜地 2009-09-01 14:13 47

乡村木匠的上梁歌

——甜蜜的挽歌之一




木匠,是乡村作用最大的工匠,乡民最离不开的农村工匠。每家每户,无论生活水平或高或低,都离不开木匠。木匠手艺,几乎渗透到乡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传统的木匠师傅使用刨子、锯、斧头、凿子、墨斗、角尺和竹尺等工具。传说其中的墨斗、角尺和竹尺,是鲁班先师留传下来的,是木匠产品设计和建造时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直线、直角和计量重要工具,被称为木匠师傅的“师傅”。

衣。旧时乡民的衣服、被褥、蚊帐之类,大都是自家纺纱,而后送到织布匠处织成布,再请裁缝匠缝制而成。纺纱的纺车,织布的布机,自然是木匠制作。

食。耕田的犁耙,扮禾的禾桶,车谷的风车,提水的水车,榨油的油榨,凡此种种,哪一样少得了农村木匠的参与?而且这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木匠——犁匠师傅。

住。乡民的居住,更离不开木匠了。旧时农村的房屋,大多是木结构。从房柱到房梁、桁条、间壁、门窗,无处不是木匠制作而成。一座木结构房子,除了房柱之下的垫石是由石匠打凿而成,瓦片由瓦窑烧制,泥瓦匠盖就,其余部分全都是木匠的手艺。

由于乡民离不开木匠手艺,木匠也就成为农村十分吃香的行当。有一句俗语说,“木匠师傅一个斗,一人能养十个口”。意思是说,木匠师傅凭借一个墨斗,一个人可以养十口人,还可以过上比一般人家好得多的日子。

这一俗语,还说明一个问题。在木匠行业中,最令人尊敬的,就是掌墨师傅,这也是技艺最高的木匠师傅。掌墨师傅,也叫画墨师傅。大凡修建房屋等大一点的木工活,都得有一个为主的师傅掌墨。掌墨师傅负责画墨,其他木匠只负责具体制作。好比现代工厂里的总设计师,先将产品设计好,操作工只管按照设计图纸制作。只不过旧时的掌墨师傅不是将设计画在图纸上,而是将要制作的构件的形状、尺寸长短大小画在将要制作的木材上,具体制作的木工依据尺寸、形状进行制作就是。所有的构件制作完毕后,经掌墨师傅抽查,再进行组合。因此,掌墨师傅不仅比其他木匠神气,工钱、红包也丰厚得多。如果做承包的工程,掌墨师傅一般就是“包工头”,其他木工的工钱全由他来开支。或多或少,开工前掌墨师傅先说好,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掌墨师傅另外找人。

让我见识掌墨师傅的神气威风的,是大跃进时修大队部——一座兼作会场、谷仓、办公室的一座大木房。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放学之后就会守在工地看木匠们干活。尤其让我看得神不守舍的,当然是掌墨师傅画墨。

掌墨师傅叫什么名字,我至今也不知道,只听父老乡亲直呼他为“昌神仙”。开始,我不明白别人为什么叫他“昌神仙”,以为他真的得了什么道而成了仙。长大之后才弄明白,乡邻们之所以叫他为“昌神仙”,是因为他的神墨功夫甚是了得。村里人传说,“昌神仙”是与人比赛做骨牌凳出的名。我不解,做一条小小的骨牌凳能被人唤做“神仙”?原来,骨牌凳原是一种专供玩骨牌用的方凳。最讲究“上栓”的工夫活,而“昌神仙”做骨牌凳的“上栓”工夫在周围团转最为出名,凳脚稳稳实实的,怎么用也不会松动,所以被人叫做“神仙”。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昌”,也就得了个外号“昌神仙”。

俗语说,“铁匠怕安钢,木匠怕上栓”,意思是说铁匠活里“安钢”最讲究技术,木匠活里则是“上栓”最讲究技术。铁匠打制刀具、锄头之类,先用普通的铁打成坯,然后将打制成刃的一边凿开,再将钢片嵌入,然后用炉火烧红再进行多次锻打,使嵌入的钢片与铁坯熔合成一体的工艺叫“安钢”。坯是铁,嵌入的是钢,是很难熔合的。工夫不到堂,打出的刀具、锄头用不了多久就会剥离。

与铁匠“安钢”工艺要求极高一样,木匠活里的“上栓”,工艺要求也极高。“上栓”是土话俚语,其实就是推榫入臼,将横、直不同的构件进行固定。木匠活中,骨牌凳推榫入臼的工艺要求高,是因为骨牌凳的结构特殊,不同一般家具。推榫入臼的吻合稍有差错,做制做的骨牌凳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

人们常玩的“推牌九”,湘西南一带叫做“骨牌”。凳子得名为“骨牌凳”,是因为凳面成长方形,恰如骨牌一样。另也确有玩骨牌的实用。一般骨牌凳是做四条,方桌四向各一条。而玩牌的人大多是身重一百几十斤的大汉子,玩时闲中动脑,思谋中免不了大屁股扭动厉害,凳虽小,载重和耐重却甚是了得,这种凳子最易扭凳脚。所以这种凳子要求凳面平滑,不露榫头,必须做成暗榫。骨牌凳难做,还不仅仅在于要做成暗榫,更在于凳面的下边,四周还得嵌入木板围边。四条围边,分别与四条凳腿用榫、臼结合起来,进行固定。也就是说,每一个角有凳面板、凳腿、两块围边等四个构件,四个构件要靠榫、臼进行吻合,成为一体。这种榫、臼,有的是直榫有的是斜榫;有的是暗臼,有的是明臼。那时,不像现在有木胶,两块木头用胶一沾就牢不可破,必须靠榫、臼牢牢固定。这就要求木匠制作时必须做到丝丝入扣,分毫不差。如果工夫不到堂,凳子很难做到经久耐用。

“昌神仙”的出名,就是出在制作骨牌凳上。传说那一年有一家财老倌嫁女,要做数量不少的嫁妆。为了让嫁妆做得出色,他从四乡八村请来了好几个木匠。开工那天,他将请来的木匠召集到一起,说,你们都是远近有名的师傅,让谁掌墨,我说了只怕也有人心中不服。我想先让你们一人做一条骨牌凳,做好后我来验看,谁做得好就让谁掌墨,你们看行不行?众位师傅都是吃木工这碗饭的,自然知道“铁匠怕安钢,木匠怕上栓”,谁做的骨牌凳好,自然是最有资本当掌墨师傅的,都点头答应了。于是,几位木匠都憋足了劲,决心争个“状元”,也算是扬了名。骨牌凳做好之后,主人并不忙着点验,说,你们都请先回吧,三天之后来听讯。

三天后,几个师傅都来到财佬老倌家。几条骨牌凳的凳面,都已用油漆漆了一遍,精光闪亮,十分好看。众人一看,忙近前去看自己做的凳子。财佬倌这一招,木匠们自然明白。俗话说,“锯木匠怕了木匠,木匠怕了漆匠”,财佬倌让人将凳面上漆,其实是在检验各个师傅的手艺高低。锯木匠怕了木匠,是说锯木匠锯的木板,木匠一过刨子就知道锯木匠锯的木料质量好差。木匠做的木活,油漆匠一上漆就可以看出木匠刨得平不平,稍有一点凹凸不平都会因为反光表现出来。经过现场比较,选出了刨得最平整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而后,财佬倌发话了,说,刨子工夫看了,还得看看“上栓”。说着,财老倌拿起凳子一一往地上猛摔。第一轮,有三条凳子当场散了架。第二轮,有两条凳子的脚松动了退出半个榫来。财佬倌抡起最后两条凳子,往地上又是一摔,其中一条也退出了半个榫。剩下的一条,是“昌神仙”做的,榫头没退出一丝一毫。“昌神仙”说,老板,你要是舍得,你只管摔,凳脚断了,榫头也不会退出来。财老倌说,你敢说这种大话?“昌神仙”说,你要是摔出榫头,我就收起工具走人,还赔你一条凳子。财佬倌一听,抡起凳子一连摔了五六下,四条凳腿一一折断,榫头就是不退出臼口。这一比试,不仅当上了掌墨师傅,而且从此得了个“昌神仙”的外号,名声远扬。

木匠讲究的手艺,还有镶缝。将几块木板镶成一大块板面,是最普通的木工工艺之一。比如装木壁、做木门、做木柜等都有这道工序。镶缝之前,先要按做的壁板大小下好料,将每一块小木板缝合的一面刨平滑,而后搁在木工凳上平平整整地摆好,再用划墨线的竹笔在两两相交处划上线,然后用扯钻在需要吻合的一面按所做记号钻上孔,并相互错开打进小竹梢并削成尖状。这样,准备工作就做好了,下一道工序就是利用小竹梢将一块块木板连接起来,然后将木板刨平,镶缝的工序就完成了。这一道工序,最要紧处有两个。一是吻合面必须平滑,镶在一块才不至于不严实,甚或露出缝隙来。二是用扯钻钻孔,必须垂直,不能偏。一偏,竹梢歪向某一边,等到刨木板时就会露出里面的竹梢来,那是木匠最丢人的事。

做榫、凿臼、刨面、镶缝,只是木匠的“小活”,真正的大活是修房子。而修房里头,最难的是修那种有飞檐斗拱的房子。在以前的乡下,这种房子一般人家是修不起的。除了一些大户人家的大宅子,一般都是庙宇、桥亭。在乡下木匠中,知晓飞檐斗拱工艺的并不多。因此,每每大户人家修亭台楼阁,或公众筹款修庙宇、桥亭,首先要找到知晓飞檐斗拱工艺的掌墨师傅。

现在建房,多用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作为结构主材。旧时乡下做房子的结构体系为“架构制”,几乎全是木材。如修三间房的木房子,那就要四排木架。木架有三柱的,五柱的,必要单数,大多是五柱。连接柱子的叫穿枋,用两寸以上厚的长木块做成,柱子上凿成偏长的孔,穿枋从中穿孔过,就可以将柱子连成排。一排安几条木枋,视房子高矮而定,挨近地面的叫地脚枋,然后是一穿枋、二穿枋、三穿枋不等。排与排之间,则用梁、桁、椽连接。为了缩小小桁条与桁条之间的间隔,以增大对橼皮、瓦片的承载力,还得在穿枋上装上瓜柱。每排的柱子及瓜柱的顶端,则横向安上桁条。桁条上钉上椽皮,承载瓦片。

这种“架构制”结构体系有很多优点:其一,结构布置灵活,建筑外观轻巧。由于依靠梁柱承重,所以墙壁数量可以任意这种“架构制”结构体系有很多优点:其一,结构布置灵活,建筑外观轻巧。由于依靠梁柱承重,所以墙壁数量可以任意减少,简化为门屏窗牖。这样使得室内采光良好,空间划分改动灵活,同时也让建筑呈现出玲珑的外观;其二,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梁柱节点之间采用的是榫卯连接,结构主材又为木材。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具有弹性节点的延性框架,可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抗震性能优越。其三,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便于维修。其四,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此外,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修建木房这种木工大活,最难处理的工艺的大概要算飞檐斗拱了。

屋顶为了更好地排水,必须有坡度并且出檐。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于是飞檐出现了。飞檐采用双层瓦椽,是檐沿稍翻上去,形成曲线。这样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改善了采光条件。飞檐优美的曲线更为建筑增添不少神韵。除飞檐外,中国古建筑的各类屋顶设计都十分精巧,具有先陡后缓的曲线,在传递屋面荷载方面,比直坡面屋顶更为合理

斗栱是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是柱和屋顶间的过渡部分,其结构功能是将房檐荷载传递到立柱上。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但是,斗拱也有用在建筑内部的,作用是将横向构件的荷载传递到竖向构件(立柱)上。在地震的时候,斗拱仿佛屋顶和下部结构间的一个弹簧层,可加大结构阻力,缓解地震作用的冲击。

在我的少年时代,见识过许多木房子的修造。记忆最深的,是大跃进时代我家所在大队修大队部。大队部就修在离我家不到二百米的路边,我看着大人们或抬或扛或拖将数不清的树木运到工地,最后变成一栋让我惊叹不已的大木楼。这座被我们全村所有的人唤作“大队部”的大木楼,陡然在我家前面耸立起来,一直到我离开老家还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被拆掉,换成砖房的。

修建这座大木楼的掌墨师傅,就是远近有名的“昌神仙”。

在我的印象里,“昌神仙”总是低着头,左手拿一把角尺,右手拿一支竹笔,认真地在柱子、木枋上或横或竖地划着线,然后将划好了墨线的柱子、木枋交给其他木匠去具体制作。有时,他也被具体干活的木匠喊去,商议着什么,有时甚或发生争吵。吵得最厉害时,他会高声大叫:“是你掌墨还是我掌墨?你只管给我做!”说完扭身就走,依然去忙划他的横横竖竖的墨线。那样子,俨然是一位率领大队人马投入战斗的指挥官。

终于有一天,经过众多木匠制作的十几排木架子组装好了,分左右摆放着,就要立起来了。因为房子大,木架子也就非常大。而且,不是一般民宅那种几柱并列的木架子,而是只有两边各有两个木柱,中间一根大梁,梁上再立起数根瓜柱,看起来好像一扇硕大无朋的门。那横梁可不是一般的横梁,是直径约两尺的大树做的。这么大的木架子,要想将它竖立起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木架子上拴有多条很粗的绳子,分别由站在两边的人拉着。还有一些人,两个或四个手持木梯子,也是分站两边。准备就绪后,手拿竹尺、站在木架子正中的“昌神仙”,将手中的竹尺一挥,一声“升起啰——”有的人就用木梯顶住四个木柱子,防止滑动,拉着绳子的人也齐声呼应一声“升起啰——”还有帮着往上抬,木架子便缓缓地向空中直立起来,直到垂直于地面。两边拉绳子的人依然不松手,以免木架子倒向哪一边。拄着木楼梯的人也一直用楼梯支持着木架子,等待另一排木架子竖起来。不一会,另一排木架子也在“升起啰——”声中以同样的方法竖起来了。这时,四个木匠分成两拨,分别爬上两个木架子顶部,最后用绳子将一根横梁吊上去,卡在最高的瓜柱顶上。而后,又一一吊上去多根横梁,卡在在每一个对应的瓜柱顶上。这样,两排木架子就算立起来了。整个木楼大约有十几排木架子,直至最后竖起并组建在一起,足足用了两天。

木架子立起来之后,接着就是装修。大概又过了三四个月,大队部就落成了。楼下是一排排的仓库,楼上是可以容纳数百人开会,或放电影、演戏的大会场。楼上两头的房子,是大队干部办公用的。

现在想来,十几排木架子的大楼,不像现在有设计图纸,全凭“昌神仙”一个墨斗一支竹笔,竟然没有差错地拔地而起组建起来,这“昌神仙”太“神”了。一座两楼、十几排的大木楼,多少柱,多少枋,多少桁,无数的构件不凭图纸一一勾画出来,真称得上“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昌神仙”不是虚名。

木匠在乡民心目中的位置,还不仅仅在于他们有着精湛的手艺,他们的精湛手艺与乡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在于他们有一个叫鲁班的祖师爷。乡民心中,鲁班无疑是神化了的人物。被神化了的鲁班,也就让归于他门下的所有木匠们受益匪浅,乡民们总以为鲁班弟子自然掌握祖师爷传下来的神秘法术,是不能得罪的。在我们那一块土地上,就流传着一个虽然版本不一但内容差不多的传说,让木匠蒙上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传说有两兄弟合伙合修房子,左边是兄长的,右边是弟弟的。修屋时,兄弟二人轮流招待请来修屋的木匠。哥哥招待时,尽其所能,让匠人们吃好、吃饱。轮到弟弟招待时,招待得特别差,菜中见不到油星子,饭也吃不饱。木匠嘴里没说什么,心里却存下芥蒂。到了上梁合榫时,木匠敲一斧头便说一声“发一边”。结果,住在左边的兄长一房,儿孙满堂,代代添丁加口,人丁十分兴旺。住在右边的弟弟一房,却人丁艰涩,数代单传。

乡民们还说,若要是得罪了木匠师傅,木匠师傅在房屋正柱某一处藏上一个凿把,这座房屋里就会不时出现蓬头垢面的“凿把鬼”,吓死人的。因此,几乎所有的乡民都这样告诫后人,千万不能亏待匠人,匠人都懂法术,得罪了就会受到报应。

木匠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还要算修屋上梁时的木匠“坐梁”。

上梁,是修建房屋中最隆重的仪式,也是房主最为看重的仪式。举行上梁仪式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但上梁仪式的准备却要很长的时间。一要准备上梁的梁木,二要准备上梁要用的粮果酒食,三要准备上梁要用的红布、对联,准备招待客人的酒席等。

在乡民眼中,房梁是房屋的根本,象征着立基安稳长盛不衰,大凡修造新屋,无不看重上梁。首先,必定选择中意的梁树。

选梁树是很有讲究的。梁树多用杉木,而且要现砍现用。杉木质地致密,纹理平直,不易变形,不易腐朽且白蚁也不蛀食。砍梁树之前,先要请木匠一道去山上反复挑选,树要直,要长得均匀,要选多年生的。按照习俗,选用梁树,不一定是自家的树,谁家的都可以。只要被选中,树木的主人不仅不会反对还会高兴,认为自家的山林是出梁树的福地,有福份。选好梁树之后,要在树上系上一块红布条,告诉他人此树已有人选用,别的人就不会来砍伐。砍梁树一般都是上梁的头天晚上。请人选定砍梁树的良辰吉时,然后,带上爆竹、香纸、叫鸡公、米花糖果和封好的红包,与木匠一道上山去砍梁树。红包里的喜钱,可多可少,并无定规。到了山上,找到事先选定的梁树,由木匠点上香纸,敬了鲁班师傅,然后宰了叫鸡公,用叫鸡公的鲜血绕树淋上一周,再放爆竹,接着砍下树来。扛着梁树离开时,将红包留在树蔸之上,砍梁木的程序便完成了。

留树蔸上的红包,并不一定要让树木的主人来拿,谁先发现谁就可以拿去,叫做“捡喜钱”。所以,谁家修屋上梁了,很多人会争着去抢拿红包。不图钱财图吉利,说是捡到了喜钱和米花糖果的人,那一年之内会福星高照走好运。

梁树砍回来之后,还有很多禁忌。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准女人横跨梁木。说是女人若是横跨了梁木,会败坏新屋主人的运气,谁不忌讳。许多人家为避女跨梁,往往会派人暗地守护,直至上梁仪式结束。有些相互有仇恨的,甚或生出坏心,特意指使女人去跨对方的梁木。不过,一般人是不会这样干的,那是坏了良心,会遭报应的。

制作梁木,也十分讲究,充满神秘色彩。

制作之前,木匠先将砍回来的杉树去了皮,然后按房间跨度裁好要用的一截。梁木比房间跨度要长,两头各留有五寸左右长短。留出五寸左右的一截之后的地方,双面要制成凹型,就像一个“工”字。这样做,是因为要用来嵌入正中间一根柱子顶部的凹槽之中。“工”字那一竖的长度,与柱子顶部凹槽的长度相等,卡下去正好吻合,稳稳当当。上梁程序完成之后,梁木上面还会安放一根桁条成为屋脊,供钉椽皮盖瓦之用。

这样,梁木大功告成,专等良辰吉时举行上梁仪式。

上梁仪式的第一项,叫作“放粮口”。

“放粮口”,就是在梁木朝下一方的正中心凿出一个长、宽、深均为一寸的四方型的小孔,木匠行话叫做“放粮口”,用来放茶叶、粮米、金银。往面填放东西的程序,叫做“放金银”。茶叶、粮米,是必须要放的。茶叶寓意清白,以防邪气;粮米的寓意,是丰衣足食;金银的寓意自然更明白,无非是新屋落成之后,荣华富贵。当然,放里放金银不会太多,放入一点点表示意思就行。家境不宽裕的,就放铜钱。当今铜钱也很难找到了,就放五毛一毛的钢蹦。

“放粮口”很有讲究,只能凿两凿。木匠都备有一把刃口一寸的凿子,“放粮口”就得用这种凿子。制作时,先找到正中间的一点,然后以这一点为中心,先在左边五分处用凿子打进去一寸深,而后在右边五分处打进一寸深,打完之后不要将凿子拔出,而是用凿子往别,将事间那块木头别出来,正好就是一个长、宽、深均为一寸的四方型的小孔。有经验的师傅,截切时就会注意到不将有节把的位置留在正中,这样木纹笔直,凿子一别就别出一个四四方方的木块,别出合格的小孔。小木块别出来之后,再将靠里的一面削去两三分。然后将要放的东西一一填放入小孔内,一边放,木匠师傅一边说颂词:“是银是金,放入粮升;当家作主,振兴乾坤!”放好之后,便将木块原样封盖住。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重新封合之后,几乎就是原样,很难看出痕迹。

接下来的程序,叫作“祭梁”。“祭梁”一开始,主人家就要放爆竹。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在爆竹声中完成的。主人将早就备好的一块四四方方的红布递上来,木匠师傅接过,将红布正中心对准“放粮口”,先将左右两个布角,用铜钱压住,而后再用铁钉将铜钱牢牢钉在梁木上。然后将另两个布角包住梁木,在“放粮口”背后一面用铜钱压住钉牢。接着,主人递上一块烫有“紫薇高照”字样的菱形铜板,木匠接过,放于“放粮口”处,再用铁钉钵牢四个角。没有“紫薇高照”铜板的,代以一双筷子,用红丝线牢牢拴住在“放粮口”处。一切就绪,主人递过一只大叫鸡公来。木匠接过,念念有辞地请来地脉龙神、鲁班师祖,再将鸡公宰了,提着喷着血的公鸡,将鸡血从梁头淋至梁尾。淋梁头时,师傅大声说:“祭梁头,文登科,武封侯!”祭梁中时便说:“祭梁中,代代儿郎坐朝中!”祭到梁尾,则说:“祭梁尾,金玉满堂多富贵!”然后,木匠师傅扯下一些鸡毛,沾在正中梁上的鸡血之上。鲜红的鸡血淋在梁木之上,左缠右合,那形状有如飞腾的长龙。

按照行业规矩,“祭梁”用过的叫鸡公主人家不能乱动,待等上梁当天师傅收工回如此,祭梁完毕,接下来就是上梁了。

上梁时,先由四个徒弟分别爬上去,在主柱顶上的横枋左右坐定,然后一边放下一根谷箩索,系好梁木的两头。这时,木匠师傅站在堂屋中间,手托梁木,嘴里唱起赞梁词,梁木便在师傅的赞词中缓缓上升——


此梁此梁,

不同寻常。

峨眉山上生,

峨眉山上长。

峨眉仙师送下山,

鲁班老祖送上房。

华堂立起千年柱,

玉柱托起万年梁。

……


梁木升上去之后,接住梁木的人不能将梁木当即嵌入柱顶凹槽之内,要先停放在横枋上,等师傅来“坐梁”。这时,掌墨师在左,二师傅在右边,一步一步唱着赞从梯子上往上登攀。赞歌由掌墨师傅先唱,二师傅接着唱——


上一步,望宝梁,紫薇高照在中央,一元行始呈瑞祥。

上二步,喜洋洋,乾坤二字在两旁,日月成双永世享。

上三步,洪福广,发子发孙发屋场,儿孙代代坐朝堂。

上四步,金满堂,恭喜老板修新房,牛羊满栏谷满仓。

……

二人一唱一和,登上顶柱后,一人抬起梁木的一头,高高举起,左边的喊声一声“左青龙——”右边的喊一声“右白虎——”然后同时喊道:“青龙白虎守金梁!世代绵延万年长!”喊声一落,便将梁木嵌入顶柱凹槽之内。爆竹顿时轰然响起,噼噼叭叭,烟花飞溅。爆竹声里,烟花影中,掌墨师傅开始踩梁。

踩梁,就是由掌墨师傅从已经安好的梁木上走一个来回。踩梁师傅,要穿上主人家早就准备好的新鞋,不能穿旧鞋踩梁。踩完梁之后,该定梁了。定梁,就是师傅举酒敬天神、地神、鲁班祖师。掌墨师傅左手执杯,右手执壶,将酒杯斟满之后向天空洒去,说一声“一杯酒敬天,天赐吉祥——”再斟一杯洒向地面,说一声“二杯酒敬地,地呈富贵——”最后斟上一杯,说一声“鲁班老祖,奠基华堂——”三杯酒敬罢,此梁已得到认可,正式定为新屋栋梁了。

这时,主人家用篮子提来酒菜、糖果,上面用红纸盖着,通过绳子吊到梁上。接着,两位师傅为主人家赐福。他们各自拿起篮子上面的红纸,呈现出一副对联——


福地呈祥青龙缠玉柱。

吉星映辉白虎托金梁。


对联通过绳子徐徐垂下,主人上前接下,当即叫人贴在左右两个正柱之上。然后,师傅又赐了粮米,说了一句“地发千祥,五谷丰登”。再赐米花,说一句“父慈子孝,团团圆圆”。又赐一对糍粑,说一声“喜乐同至,富贵双全”。

接下来,则是上梁仪式中最为热闹的场面,师傅们要向新屋场里抛掷米花、糍粑、糖果了。在场围观的人,有本村乡邻,也有主人家从各处赶来庆贺的亲戚朋友。拥挤于地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个个仰面看着坐在梁上的师傅,企盼着他们将米花、糍粑、糖果抛掷到自己跟前。染上的师傅,此时早没有了刚才的神秘与严肃,嘻嘻哈哈地一边喝酒吃东西,一边从篮里拿出米花、糍粑、糖果随意抛掷。有时也故意营造闹剧,一个劲地将米花、糍粑、糖果往女人所在的地方抛掷,招引其他的往女人堆里拥挤,挤得她们哇乱叫。也有人与梁上师傅是相识的,便大声地叫喊:“往这边来哟——”米花、糍粑、糖果从空中飞落下来时,也就吸引着地上的人潮往落下的方位踊去。也有的人,迎着抛掷下来的米花、糍粑、糖果高高跳起,在空中将抛掷物牢牢接着。旁人一见,便又涌上去抢夺,缠在一堆,煞是热闹。

随着抛掷米花、糍粑、糖果结束,上梁仪式也就结束了。之后,招待前来庆贺的亲戚朋友的酒宴也就开始了。新屋场地上,酒席一桌连着一桌。只见觥筹交错,喝三吆四,尽情畅饮。修新屋的主人,自然一桌接一桌地敬酒致谢。这种场合,最得意的当属木匠师傅。首席上坐着,应接不断的敬酒爽快地喝着,“师傅好手艺”的奉承话听着,也算是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境地。酒席结束,主人自然要一一送客,喝得尽兴的客人也会一再说着恭贺的话带着醉意离去,胜过那“桑柘斜影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走时,连同红包一起交由师傅带走。

我们村里的木匠特别多,因此在我的记忆里留下许多木匠的得意、神气。但是,也留下不少木匠走背运的往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被人尊称“明师傅”老木匠被批斗被抄家。

“明师傅”的名声,并不亚于“昌神仙”。“明师傅”最大的特点,是干活手脚快,做工极细。做工手脚快,别的师傅要做两天的活“明师傅”一天半的工夫包你做完,而且做工没得说的。“明师傅”还有一个特点,对徒弟管得特严。不过,他的严尽在做工干活上,做得稍有差错,“明师傅”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丝毫不留情面。他常常对徒弟说,吃人家老板的饭,拿人家老板的钱,干的活就要对住人家老板。这样的师傅,乡民自然乐意请,家有孩子想学木匠的自然乐意送到他的门下。严师出高徒,“明师傅”带出的徒弟,手艺大多不错。在我们周围团团转,“明师傅”是一个徒弟最多的木匠师傅。过年或者过生日,上门送礼的徒弟络绎不绝,很是让人羡慕。

让人没料到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受人尊敬的“明师傅”却开始走上背运。那时,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平地而起,多养一两只鸡鸭都算是资本主义尾巴,“明师傅”带徒弟给人做木,自然难逃厄运。

本来,“明师傅”外出做木工,要按月向生产队交钱,换成工分。生产队。责任只是给“明师傅”开一个证明身份和允许外出做要的证明。从理论上说,“明师傅”是批准外出干活的,不应该背那“资本主义尾巴”的黑锅,事实上根本容不得你去辩解,说你是资本主义尾巴你就是。“明师傅”的罪名,还有一个叫剥削徒弟。按木匠行规,徒弟徒弟,三年奴隶,一年帮手。学徒三年,师傅教你技术,不收你的学费了,还能给你开工钱?可是,老规矩哪能挡得住新口号?“明师傅”于是又多了一项“剥削”的罪名。

有了罪名,自然逃不脱惩处。“明师傅”面临的一是抄家,二是批斗,就连结婚另住的大儿子结婚买的缝纫机,也被抄了出来。抄出来的东西,摆在大队部楼上,批斗“明师傅”的现场也是在大队部楼上。如开批斗会之前,先让贫下中农们参观从“明师傅”家中抄出来的“罪证”——缝纫机之类。参观完毕,让“明师傅”站到会场的戏台之上,接受批斗。想当初修建大队部时,“明师傅”也是当家师傅之一。说不定,“明师傅”挨批斗罚站的那块楼板,就是“明师傅”精耕细作做出来的。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修大队部时嘴里与人说着笑话,手中操着工具忙过不停的“明师傅”,却只能低头垂手,听任摆布。

自此后的好几年里,“明师傅”不仅心情极坏,身体也日渐不佳,原本气概不凡的一个人,却要弯腰低头,拄杖而行。直至“四人帮”垮台之后,身体才慢慢地好起来。但是,这时的“明师傅”已经上了年岁,不能再带着徒弟给人去干活了。

“明师傅”的遭遇,其实乡木匠的一个缩影。

文化革命十年,乡村木匠行业不仅丝毫没有发展,而且受到极度摧残。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木匠的用武之地也日薄西山似地不断缩小。如今的乡村房屋,几乎没有了木结构的了,而且瓦房也在一天天减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连梁木都不需要了。如今的乡村木匠,也就是给人做点家具,修新屋做点模板、门窗之类。随着时代的发展,门窗将由木结构变为铝合金结构,家具也有专门厂家生产,想要什么样式都可以买到。乡村木匠的结局,也只可能是一曲甜蜜的挽歌了。






阅读 6.8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天水

百读不读仿佛又回到儿时土坯房上粱的情景拣糍粑糖子枣子祭粱时木工师傅口中唸道母鸡不乱叫公鸡不乱啼三更四更正是上粱時这文章我要收藏。

6年前

王小燕

有趣,独特的乡土文化。有看头。

1514年前

老艳

呵呵!我将这文章收藏了。

1114年前

周宜地

荆竹_曾牡英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4:22:00

家父是做木匠出身的,也指望子承父业,但就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衣罐
………………………………………………

牡英父亲是木匠,你也应了解许多吧,请指正哟

1014年前

周宜地

安乐_蛮哥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2 9:18:00

补充下,老爷子看看对不对: 液梁杀鸡公的时候,木匠师傅会一般唱:此鸡此鸡,别人拿了无用处,我家拿来做液梁鸡. 传说有户人家上梁,木匠师傅嫌主人给的鸡公太小(液梁鸡大多是上梁后给木匠师傅带回去的),便改唱为:此鸡此鸡,昨日是蛋,今日是鸡. 呵呵......
……………………………………………………………………
谢谢蛮哥哟!

1014年前

周宜地

邓元泰_雄佗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2 8:56:00

老爷子写得太全面了。。赞一个。。。。那些程序,,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上梁也是这样子的。有趣,独特的乡土文化。。不过小孩子们更注重去抢糖和粑粑了。哈哈。

只不过想记录一下,供人了解。

1314年前

蛮哥

补充下,老爷子看看对不对: 液梁杀鸡公的时候,木匠师傅会一般唱:此鸡此鸡,别人拿了无用处,我家拿来做液梁鸡. 传说有户人家上梁,木匠师傅嫌主人给的鸡公太小(液梁鸡大多是上梁后给木匠师傅带回去的),便改唱为:此鸡此鸡,昨日是蛋,今日是鸡. 呵呵......

1014年前

雄陀刀具

老爷子写得太全面了。。赞一个。。。。那些程序,,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人上梁也是这样子的。有趣,独特的乡土文化。。不过小孩子们更注重去抢糖和粑粑了。哈哈。

1114年前

老特务

20楼
迎春亭_李()乐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5:30:00

我们那里有个人做新房,不知道什么原因得罪了师傅,上梁那天,师傅是这么唱的:修座屋子四四方,屋子修好好抬丧
----------------------------
师傅管话不死人,千年抬一个,万年抬一双。

814年前

武冈游子

埋在心底的记忆了,现在很难再重温了,谢谢周老师

1014年前

飞飞鸟_16961

见过,经历过,历历在目!

1114年前

退出

需要保留的传统文化

114年前

缘梦

好贴!!!!见过,上梁歌直得学习!

114年前

野狼_15122

周老师好记性。我家上梁时我也在,可就是记不住这上梁歌了。
向老师学习!

14年前

刘姣美

旧梦重温! 谢谢老爷子,回老家一刻也没闲着,给我们带来了丰富
的精神大餐!
现在房子都是钢筋+水泥,上梁的趣事也会越来越稀少了.

114年前

故乡的云

太谢谢老爷子了,让我们懂得家乡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4年前

故乡的云

那时村子里谁家上梁,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

14年前

杨柳长风

荆竹_姜远林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7:00:00

上梁喽,捡糖饼去!
-----谁家又建大五(屋)大十(室)了啊!

114年前

姜远林

上梁喽,捡糖饼去!

114年前

杨柳长风

马坪_青松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4:51:00

发子发孙发屋场,儿孙代代坐朝堂!!!
----这是地仙说的呢!

14年前

杨柳长风

周老爷子,你要的字已画好,并发于人网上了!!!

114年前

周宜地

邓元泰_言宋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6:00:00

我觉得前面部分可精简的。呵呵,乱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指点,怎么是乱说呢?到出书时,我会再认真改过的。

14年前

云淡风轻

呵呵,上梁好,那个时候我们小,就盼着要糖果吃,还有糍粑之类,还检硬币的

114年前

杨柳长风

邓元泰_言宋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5:59:00

我家修过二次屋,第一次的梁树是在国营林场偷伐的。我们那边家家户户修房都是如此,半夜挑精壮小伙子去。第二次,因我不在家就不清楚了。
-----梁树必须是偷来的!!!

14年前

言宋

我觉得前面部分可精简的。呵呵,乱说了。

14年前

言宋

我家修过二次屋,第一次的梁树是在国营林场偷伐的。我们那边家家户户修房都是如此,半夜挑精壮小伙子去。第二次,因我不在家就不清楚了。

14年前

钟文晖

多好的传统文化!多好的非物质遗产!

114年前

杨柳长风

荆竹_周宜地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5:33:00

志刚很懂的哟,不过,我了狠过,上梁以及其他类似仪式,磊抵相同,各地又稍有区别。文章不能全录,用上一引起能表现一下氛围就行了。因为我与的乡村工匠,在写人,不在写”俗“。谢谢你提供资料。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呢。
-----呵呵,小生就喜欢这些玩意,好玩,谢老爷子的好文!

114年前

杨柳长风

迎春亭_李()乐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5:30:00

我们那里有个人做新房,不知道什么原因得罪了师傅,上梁那天,师傅是这么唱的:修座屋子四四方,屋子修好好抬丧
-----“鲁班师傅”是得罪不起的,据传老“鲁班师傅”得“阴教”真传的,灵得很!

14年前

周宜地

志刚很懂的哟,不过,我了狠过,上梁以及其他类似仪式,磊抵相同,各地又稍有区别。文章不能全录,用上一引起能表现一下氛围就行了。因为我与的乡村工匠,在写人,不在写”俗“。谢谢你提供资料。说不定以后能用上呢。

14年前

杨柳长风

开梁口诀:
手拿凿子正端端,
拿起凿子开梁窗,
左边开起青龙地,
右边开起白虎塘
……

214年前

杨柳长风

马坪_老特务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5:01:00
此鸡、此鸡,此鸡是只辉煌鸡,昨日还在蛋壳里,今日用来染栋梁。
----
《厌煞诀》
呸!此鸡 此鸡,
此鸡不是非凡鸡,
满红冠子花外衣,
往日拿来冇用处,
今日担来做梁鸡
……

14年前

杨柳长风

马坪_老特务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9-1 15:01:00

梁树两头翘、餐餐恰泥鳅、大嫂管多煮滴子、二嫂管天天要。
----梁树变扁担了!!!
哈哈!!!

114年前

老特务

梁树两头翘、餐餐恰泥鳅、大嫂管多煮滴子、二嫂管天天要。

此鸡、此鸡,此鸡是只辉煌鸡,昨日还在蛋壳里,今日用来染栋梁。

14年前

青松

发子发孙发屋场,儿孙代代坐朝堂!!!

14年前

爱上红酒

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回到小时候去看人家上梁拣糖吃了。

14年前

杨柳长风

都是“画龙点睛”之笔!

114年前

杨柳长风

木匠建造上梁,其实与佛、道两教“开光”如出一辙!

1614年前

云中客_13270

想起小时候见过和参加过的上梁场面,好亲切,好热闹。

814年前

杨柳长风

周老爷子,上面好像少了“厌煞诀”哦!
莫非是老爷子怕小生偷学了去哦!!

614年前

流星雪

上梁好玩,可以捡粑粑糖果吃,运气好还能碰上一两块硬币,小时候上梁和放电影一样,最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上梁对修屋来说,也算是个最大的仪式了,我们那一般还得去好远的地方挑选木材,因为我们那边山上一般就是松树和灌木,没有好梁子
那时候的木匠师傅是挺让我们崇拜的,不管哪家要做什么东西请了木匠师傅,总有好酒好菜吃,我常常就在想,莫非木匠师傅就从来没吃过平常的菜么

214年前

周宜地

哈,是有点长。《文化武冈》弄了半截,便于工作想将全文贴在这里存档,就不分节了。

914年前

王爷

好长.

114年前

言宋

空了,弄一宋代的上梁文给大家看看。

814年前

杨柳长风

好贴,有价值,好好贴!!!

1114年前

外乡缘

家父是做木匠出身的,也指望子承父业,但就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衣罐

414年前

外乡缘

坐了沙发再看

914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